馬克思指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這是我們正確認識投資與消費關系的理論基石。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為條件。投資與消費是密不可分的。消費創(chuàng)造出投資的動力和新的投資者,是投資的最終完成和最后檢驗,是投資的目的;投資則創(chuàng)造出消費的內容、方式和手段。所以,投資與消費必須互相協(xié)調,不能彼此脫節(jié)。一旦脫節(jié),消費就難以實現,投資就會缺少目的性和最終檢驗,成為無效投資。第二,在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短缺經濟階段,生產能力不足,商品供不應求,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是經濟增長的主導方面。而在買方市場基本形成的情況下,生產能力過剩,商品供大于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是經濟增長的主導方面。第三,二者互為增減關系。在出口已定的條件下,在國內需求結構中,消費的比重擴大了,投資的比重就要縮;反之,投資的比重擴大了,消費的比重就要縮小。第四,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社會主義擴大投資、發(fā)展生產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當前,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我們完全有條件、有必要更加關注民生問題。
總結歷史經驗,聯系當前實際,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關鍵在于嚴格控制投資規(guī)模和結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
我國投資率長期偏高,在2003年以來的新一輪經濟上升期中,投資率仍不斷攀升。世界各國投資率平均是20%多一點,而我國2007年投資率達到42.1%,消費率降到49%。即使考慮到在工業(yè)化過程中投資率一般較高的因素,與國外同樣發(fā)展階段相比,我國投資率也明顯偏高。如1960年—1997年,韓國資本形成率平均為28.4%,泰國為30.6%,馬來西亞為28.3%。與投資率過高相對應,我國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近年來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世界平均水平在78%上下,其中美國為86%左右、日本為73%左右。
投資與消費不協(xié)調,投資率長期偏高,而居民消費被壓抑,必然導致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國內消費不了,就要到國際市場尋找出路,從而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度不斷攀升。一旦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就會對國內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并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就是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xù)性,必須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改變消費與投資結構不合理的局面。當前,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遏制經濟下滑,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是必要的,但必須防止各地區(qū)各部門層層加碼,再走過去片面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為經濟長遠發(fā)展埋下隱患。應注重調整投資結構,首先確保民生項目,為擴大消費創(chuàng)造條件,不能再上一般加工項目,特別是嚴防一些高消耗、高排放的項目改頭換面卷土重來;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引導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到轉變發(fā)展方式、調整結構、啟動消費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