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南京各大銀行發(fā)現(xiàn),與去年相比,銀行理財產品開始“轉向”。與去年短期理財產品大行其道有所不同,現(xiàn)在中長期理財產品開始增多。
中長期產品 “放量”發(fā)行
近段時間以來,中長期理財產品扎堆發(fā)行!昂屯暌粯,過完春節(jié)長假,明顯感覺到客戶手中的資金變得寬裕,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出手也比較大方!币患覈写笮蜕虡I(yè)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春節(jié)剛過,市民手頭持有不少年終獎、分紅等閑置資金,理財需求非常旺盛,不少客戶都是主動要求購買理財產品。商業(yè)銀行也瞄準這一趨勢,發(fā)行了大量年化收益率較高的中長期理財產品。
在華夏銀行的一家營業(yè)網點記者看到,大廳內的產品發(fā)行計劃僅一周內便預計發(fā)行近十款產品,產品種類繁多確實讓投資者眼花繚亂!跋啾扔1月份發(fā)行量銳減的局面,2月份發(fā)行速度可能明顯加快。”該網點的理財經理分析。
“年化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一般門檻也比較高!比A夏銀行特約研究員吳健雄認為,銀行發(fā)售的理財產品收益越高,資金成本就越大,起點金額就會相應提高。去年不少5萬元起售的產品在開年的理財市場已難覓蹤影,大部分中長期理財產品的起售點已提高至10萬元。
追求資產增值須規(guī)避風險
光大銀行理財師表示,人們合理配置自己的資產,不外乎是尋求資產的增值,同時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風險,選購理財產品也應當如此。因此,不論是年前的短期還是年后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投資者都應該謹慎購買,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
首先,不要盲目團購理財產品。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往往比較高,有的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一時拿出這么多的“閑錢”實在困難,很多居民于是留意到部分理財網站推出的產品團購活動。其實,理財產品的團購行為很可能是一種機構炒作的噱頭!坝捎跊]有正規(guī)合同,也沒有相關法規(guī)對此進行保護,若貪圖一時優(yōu)惠,很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光大銀行理財師說。其次,投資者要留意理財產品的募集清算期。
比如一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募集期是14天,投資者如果在募集第一天就購買產品,那么資金將在賬戶上閑置14天,不產生任何收益。投資者不妨在產品募集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再將資金存入賬戶,提高其利用率。
此外,中長期理財產品雖然收益較高,但是期限也比較長,大部分在6至12個月。在這個期限內,銀行不接受客戶提前支取本金和收益的做法,只能在約定的到賬日領取,投資者一定要注意資金流動性方面的限制,以免影響資金使用的效率。(本報記者 楊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