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13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征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城市中的市民生活》。作者來自大陸,通過赴臺個人游自助游覽寶島,在臺灣的切身體驗之后,感嘆在臺沒有“絲毫的隔膜生疏之感”,“隨處感覺得到親切和人情味”。
全文摘編如下:
“你是游客嗎?”在榮總醫(yī)院一坐進(jìn)計程車,司機(jī)就這樣問!笆裁从慰蜁巍綐s總來呢?”我笑著反問,這已是一天中我第三次被人這樣問。這是2011年6月28日,兩岸開放大陸游客自由行的第一天,難怪我在臺北這么“招人”。
在臺灣,我是游客,但我又不僅僅是游客,我有親戚住在臺北,來臺北總要看親人,對這里多了一份牽掛和思念;我還有許多朋友和同事在這里,這些“熟人”又總把我當(dāng)“游客”,義務(wù)當(dāng)導(dǎo)游,帶我逛夜市、買小吃、送臺灣特產(chǎn),讓我覺得自己非!癡IP”,久不久就想來這里跑一趟,過把癮。當(dāng)我在臺灣遇見大陸來的客人時,會忽然覺得自己是“主人”,忙著為這些人介紹景點、提供資訊,在他們眼里我當(dāng)然不是游客,而是在臺灣的“自己人”。
由于這重重身份,人們最終要問我一句“臺灣到底怎么樣?”或“你喜歡臺灣嗎?”我的回答是“有我喜歡的地方。我喜歡那里的人;喜歡城市里那一份儒雅的、人文的氛圍;喜歡鄉(xiāng)村中那一股平實的、溫馨的感覺;喜歡彌漫在咖啡和烏龍茶中的自由空氣!”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問我感覺怎樣?是你想象中的臺灣嗎?10年之后,還是有人這樣問?其實,它并不是我當(dāng)初想象的那樣,它不同于我生長的城市,也與我生活過的日本非常不同,就是相較我后來工作的地方香港亦有明顯差別。盡管有種種不同,卻沒有絲毫的隔膜生疏之感,它帶給我隨處感覺得到的親切和人情味。
首先,這種親切感來自于語言和文字的相通。那些電影里看到的,歌曲中聽過的,書本上讀到的,朋友口中談過的“臺灣”,是一個我看得明文字、聽得懂語言的地方。滿街的廣告、店鋪的招牌、路標(biāo)街名,看上去不僅一目了然,還有老友重逢之感,更有不少保有傳統(tǒng)文化之板眼;燠E在喧鬧的街市,滿耳都是一聽就明的普通話。難怪大陸人“驚嘆”:去了臺灣像是“回家”。
計程車司機(jī),像許多地方一樣都是時事評論員。大到“總統(tǒng)”選舉,小到超市降價,沒有他不知道的,也沒有他不敢評論的。和他們聊天是我獲取臺灣社會資訊的一大來源,他們的言論有些犀利(多與選舉有關(guān)),有些怪誕(一個臺北司機(jī)告訴我當(dāng)時的臺北市長為什么要取締‘華西街’),也有時令我捧腹大笑(聽他們對陳水扁弊案的分析)或沉思無言(比如兩岸關(guān)系)。去商店購物,更加無障礙。雖然有時我聽不懂他們的快速詢問,比如“要不要打統(tǒng)一編號?”,此“統(tǒng)一”當(dāng)是不同于國臺辦口中的彼“統(tǒng)一”也。這種共同,使溝通變得方便自然,加之一般民眾的友善態(tài)度,消弭了隔閡和陌生感,你可以像鄰里一樣和他們閑話家常,體驗久違的“城市中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