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瑞士瑞信銀行發(fā)布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成年人人均財富值,在過去十年中從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000美元,而2010年全球人均財富為4.38萬美元。報告稱,中國財富總值增加到現在的約16.5萬億美元,已成為全球新興財富階層的主力。(11月29日中國經濟網)
這份報告中指出,位于財富金字塔中間的人有大約60%來自亞太地區(qū),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力是中國。這些人會獲得一種財富安全感,將使他們變成全球的新興消費者,取代曾經的經濟發(fā)展火車頭、負債累累的美國家庭。按照其中的統(tǒng)計數字,1.8萬美元的人均財富成為象征著國人走向富裕之路的標簽。然而,網友對這種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做法似乎并不認同。不少人跟帖調侃──“莫名其妙被富有”“不好意思,又拖國家的后腿了”“這個報告里肯定沒統(tǒng)計我”等等。
我國的人均水平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將不斷邁向嶄新的高度。就在瑞信銀行的這份報告中,還將中國稱為“繁榮的龍”。然而,數字的繁榮掩蓋不住實際存在的眾多問題。且不說,除卻一些官員灰色收入、富二代們累積的巨額財富和為數不少暴發(fā)戶靠高強度低工資榨取的工人剩余價值,剩下的普通國人的人均財富到底能有多少?就算真的是擁有1.8萬美元財富的人,能否高枕無憂地擁有“財富安全感”,成為新興消費者呢?
擺在人們和幸福生活之間最大的阻隔,莫過于房子了。面對北京高得離譜的房價,網友計算過,想在北京買套100平方米總價300萬的房,社會階層所付出的代價:農民需要種三畝地每畝純收入400元的話要從唐朝開始至今才能湊齊(還不能有災年);工人需要每月工資1500元需從鴉片戰(zhàn)爭上班至今(雙休日不能休);白領則按照年薪6萬計算,需從1960年上班就拿這么多錢至今不吃不喝(取消法定假日)……
而即使在北京擁有一套房產的人也不能說就高枕無憂,今年以來不斷高企的物價,使得不少人面對通脹紛紛顯得有點吃不消。本就微不足道的財富在通脹面前更是嚴重縮水,而各種公共服務的輪番漲價,擇校費、高額醫(yī)療費、“蒜你狠”“豆你玩”乃至于白菜都漲價的現實讓不少人感覺到生活壓力倍增!度嗣袢請蟆纷蛱焱瞥龅恼{查報道顯示,諸多普通家庭在這個“漲價的冬天”紛紛精打細算,念起了省錢經。
“人均財富”“幸福指數”這種東西一推出,往往會遭到各種言論的質疑。歸根結底,這些數字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有一定的差距,老百姓無法從這些數字中找到幸福生活的安全感。讓物價再“親民”一些,讓收入分配再合理一些,讓百姓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這些紙面上的數字才不會失真,才容易被認可,百姓才有真正的財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