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大家》被指刊印同一個刊號、刊名的“野雞刊”,專事收費登載各種論文,為雜志社斂財。據推算,該“野雞刊”每月為雜志社斂財近200萬元,一年不少于2000萬元。(6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很顯然,《大家》操弄的所謂“理論版”旬刊,就是專門針對有論文考評需求的客戶,依靠收取版面費的形式代為發(fā)表論文,這種盈利模式早就是公開的秘密,而且處于供需兩旺的狀態(tài),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灰色產業(yè)鏈條。《大家》放下文學期刊的清高架子,向現(xiàn)實的市場利潤低頭,大量增發(fā)“野雞刊”就是為了從中牟利,而其之所能夠如此畸形生存下去,就是因為有論文考評體系這個肥沃的土壤。
我國論文發(fā)表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其中的水分太大,可以說絕大部分論文都是垃圾,并非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純粹是為了應付論文考評體系。在高校、科研、衛(wèi)生、出版等系統(tǒng)里有數百萬人面臨論文考評和晉升職稱,如此巨量的需求“培育”出了版面費的市場。在這個獨具特色的考評模式里,論文發(fā)表數量、刊物等級就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標,而核心期刊的優(yōu)勢地位則令其成為天然的“食利者”。
《大家》憑借走高端文學期刊的路線打開了市場,樹立起在文學刊物領域的品牌形象,一度在名氣和發(fā)行量上都收獲頗豐。但是如今純文學已步入極度低迷的大環(huán)境下,文學類期刊發(fā)行量銳減,《昆侖》、《漓江》、《小說》等著名期刊相繼?。可見,依賴發(fā)行量維持刊物的正常運轉,對于許多期刊來講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而《大家》利用其核心期刊的地位,走向增發(fā)論文“野雞刊”的方式賺錢,既有生存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亦是商業(yè)大潮下的明珠暗投。
有增發(fā)“野雞刊”情況的不僅只是《大家》,部分核心期刊因正刊版面有限,而論文發(fā)表需求市場又極為旺盛,在刊號資源受到管制的情況下,采取增刊的方式則生效最快。雖然一號多刊屬于違規(guī)操作,但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得到默許,各方也明知“野雞刊”上的論文沒啥學術價值,卻受困于變態(tài)的論文考評制度,不得不共同玩起“皇帝新裝”的游戲。
“野雞刊”保證了核心期刊的利潤來源,也由此滋生了一大批論文掮客,這些依賴于考評體系的“食利者”,才是利益鏈條里最大的獲益方。單純批判《大家》不應增發(fā)“野雞刊”牟利,只能圖享口舌之快,而即便《大家》停止增發(fā),也只是逼迫需求者轉投其它刊物陣地,卻無法就此斬斷利益鏈條。因此,要想根治論文“野雞刊”的怪現(xiàn)象,還得從改革考評體系入手,剔除掉荒誕的論文發(fā)表指標,依照個人的真實能力予以評判,而非將“寶”押注在華而不實的論文上。(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