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僅增長 6.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下降 0.2%,3月份中央財政收入更是下降 5.2%。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這些統(tǒng)計數字再次警示,當前已經到了各級政府必須削減開支、過“緊日子”的關鍵時刻。(據 4月 16日新華網)
受經濟增長趨緩和一系列結構性減稅舉措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正告別高增長時代,財政增收壓力大,民生支出不能減,這中間的收支矛盾只有通過嚴控政府性經費支出解決。實際上,即使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政府也應該過緊日子。因為政府自身并不產生收入。政府多用一分錢,百姓和企業(yè)就要多交一分稅。所以,無論是從財政小蛋糕,還是從GDP大蛋糕來觀察,大手大腳的政府支出都不利于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和社會幸福感的建立。廉價的政府、在自身支出上會過并習慣過“緊日子”的政府,是社會的恒定期待。
政府要過“緊日子”,不能搞一陣風,而是要轉化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長期堅持。政府過緊日子,首先要在壓縮“三公經費”上下功夫。然而,削減政府開支無疑會觸動政府自身的利益,這就需要改革者有“壯士斷腕”、“自我革命”的決心,更需要出臺相關的監(jiān)督問責制度,不僅讓民眾能夠輕而易舉地進行監(jiān)督,而且要保障監(jiān)督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當然,政府部門過緊日子,在“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同時,其他一般性支出也要進行嚴格控制。比如,加強會議費、差旅費管理,進一步清理規(guī)范慶典、研討會、論壇,嚴格控制修建樓堂館所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把錢用在刀刃上,將更多的財政資金集中起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長遠而言,建設“過緊日子”的政府應當超越包括“三公消費”在內各種單項治理,要改變當前粗放式、劃塊式預算規(guī)則,建立起嚴肅化、細致化和科學化財政預算。只有將“三公”支出真實有效地裝進了預算的籠子,政府自身的種種支出才能從根本上“緊”起來。也唯有如此,政府的“緊日子”才能過成一種習慣,而不是應景的“一陣風”。ㄎ/呂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