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教爸媽使用微信的漫畫在微博上走紅,《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個知名微博轉(zhuǎn)載,轉(zhuǎn)發(fā)過萬。這組在網(wǎng)友眼中很萌、很有愛、簡單、催淚的漫畫,出自重慶郵電大學(xué)畢業(yè)生張明之手。他在漫畫第一頁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兒子不能時常陪在您二老身邊,既然不能很快掌握微信使用,就慢慢翻閱此冊,但愿能解決二老焦急的心情……”
“微信說明書”讓許多網(wǎng)友感覺到慚愧。相信這也正是該說明書走紅的原因。坦白講,這一份“微信說明書”,并沒有多少技術(shù)含量,不需要多少繪畫技巧,也不需要多好的文字語言,問題是,當父母擁有智能手機,但不能使用其中的軟件時,作為兒女的我們,會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至少在我而言,我可能會在教過幾天無果之后,放棄指導(dǎo)并且告訴父母直接打電話交流,并且勸他別對這些新玩意兒進行無效嘗試了。對比之下,自己也確實有幾分自責(zé)。
“微信說明書”存在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夠教會父母如何使用微信,而在于,在這樣一個我們都認為忙忙碌碌、不可開交的時代里,它用一種新形式表達了在異鄉(xiāng)工作的年輕人對還在老家的老人的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是我們很少見到的一種親情反哺。正因為很少看到,也說明這是當下時代里最缺的。在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的當下,父母有時候并不是需要我們回家能拿多少東西,也不是最需要我們回家能帶回多少錢,而是在意某種交流方式,比如能夠通過微信聽到我們的聲音,或看到我們的留言。 (王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