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惡化,“掛牌督辦”成為督查利器。每每有“十大榜單”通報時,媒體亢奮,公眾引頸,瞧這回又逮著誰了?雖說其中不無看熱鬧的成分,但心理預期卻是共同的:上了環(huán)境治理黑榜,就有希望早日得到治理。但是,看到昨日媒體報道的“廣東2013十大掛牌督辦榜單,4個沒完成”,人們的心還是有點涼了。
十大污染治理點,近半“爛尾”,這成績實在不乍地。雖說,通報稱廣佛深莞和韶關、汕頭6市領導將被約談,但公眾依然有疑惑。2013年的治污未達標,眼下已是2014年6月了,“約談”還要等到何時?會不會又是表面文章,說說而已?更深層的疑問是,年年都有各級政府的掛牌治污,宣稱多少污染點清除了治好了,但如果只是把排污企業(yè)“趕走”了事,那么,污染企業(yè)成了“排污游擊隊”,豈不還是“按下葫蘆又起瓢”?看看今年一季度的霧霾通報,以往污染較重的珠三角形勢好轉,但清遠、河源、肇慶等傳統(tǒng)風景區(qū)卻超標嚴重,你就知道,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
無疑,治理環(huán)境污染須動真格,“追責”更要有讓責任人“肉痛”的硬舉措。在“批評是一團和氣”的現(xiàn)實語境下,督導部門的“約談”實在讓人懷疑其實際效應。而且,各級政府是環(huán)保的第一責任人,如果追責不能落實到市長縣長頭上,只拿幾個協(xié)管員“臨時工”問罪,很可能是板子打了一堆人,卻沒任何聲響,也沒人真正當回事。
看看這兩年的“污染黑榜”,像廣石化、汕頭貴嶼、韶關大寶山礦等,已非第一次上黑榜,是真正的環(huán)境治理“硬骨頭”。這些老“頑癥”,對一般的約談、通報批評等“常規(guī)藥”,早已有了“抗藥性”。當然,強調客觀原因很容易,什么技術落后、資金緊張、地方財力有限等等?梢哉f,只要容許拿客觀做“擋箭牌”,便有永遠扯不完的牛皮。誰不知道環(huán)境治理要投入,要財政支持,關鍵是看,地方政府這個第一責任人的政策導向如何!重視環(huán)保,把環(huán)境治理當作硬指標,再大的困難,就是“王屋山”,也會學老愚公千方百計把它搬走。但若把環(huán)保視作軟任務、軟指標,稍稍遇到困難,就可能畏首畏尾,止步不前。態(tài)度決定一切!
只是,日益緊迫的環(huán)境形勢,卻容不得我們“溫良恭儉讓”,容不得拖拖拉拉,也正因如此,前不久新修訂的環(huán)保法,才祭出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懲治條款,尤其是對政府監(jiān)管瀆職者的責任追究,包括引咎辭職乃至追究刑責等等。顯然,要啃環(huán)境治理的硬骨頭,監(jiān)管者自身首先要硬起來,得有好牙口。(閱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