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知不知道雷鋒,無論你認(rèn)不認(rèn)同雷鋒,我想,在某些瞬間,你一定都有和雷鋒一樣的念頭。比如,小女孩在你面前跌倒,你的第一反應(yīng)當(dāng)然是想去扶起她;老太太在你身邊過馬路,你會下意識地想伸出手去攙扶;面對老大爺無助的目光,你總覺得自己該上前去做點什么。
是的,這是我們大家心里都會有的念頭。我們叫它善念。這種善念在我們漫長的文明史上閃耀著光澤。2300多年前,孟子便已對它進(jìn)行過精準(zhǔn)的界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這種善念,半個多世紀(jì)前,因為雷鋒的弘揚,獲得某種當(dāng)代質(zhì)感,成為中國社會主流道德的重要元素。雷鋒精神,說到底,是一種美德。樂善好施,一脈相承。
孟子說的四端,“人皆有之”,也就意味著,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能。后世推崇的許多美好的德性,一旦溯源至“四端”,便建筑起堅實的根基。因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道德感不是強加的,而是從自己心中生發(fā)出來的。
這樣看來,我們能很干脆地回答一個問題:雷鋒助人為樂,只不過是把他的善念釋放為行動,只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了他的本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本能,我們每個人心里都為良善的道德感留著一方空間。所以我相信,從小到大,無論誰,總做過一些助人為樂的事情——哪怕是舉手之勞,推開門后為緊跟著的那位撐上一把。我也敢肯定,無論是誰,做過一件好事后,內(nèi)心一定是舒坦的——緊跟著你進(jìn)門的那位,現(xiàn)出一抹笑容,送上一句謝謝,必定讓你充滿愉悅。
雷鋒究竟做了什么?一方面固然是“只不過”,但另一方面,藉由孟子的警語,我們也能明白雷鋒那些“不容易”的價值。孟子有言,四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顯然,念頭還是行動,這是一個問題。
讓你內(nèi)心的本能僅僅停留在念頭,一閃而過,那將“舍則失之”。讓這些念頭釋放出來,比如,扶起那個小女孩,攙住那位老太太,幫上那位老大爺,便是“求則得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你看著其他人的困難、艱辛或是苦痛,不忍心,那么你上去幫他們一把,就是把你的“不忍人之心”,把你的“四端”,擴(kuò)充為你的善行。這其實就是雷鋒做的事情。你這么做了,其實就是在學(xué)習(xí)雷鋒。
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雷鋒”那樣的人。這些助人為樂的、悲憫的、充滿道德感的行為根植于人的本能,所以能夠自然地融入社會的根基,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雷鋒并不遙遠(yuǎn),大可不必把他視為社會的“高標(biāo)”。他其實意味著社會良性運行的“底線”,他身上體現(xiàn)的那種道德感,應(yīng)該也完全可能成為當(dāng)下社會的一個最大公約數(shù)。
毋庸諱言,當(dāng)下社會彌漫的焦慮情緒中,相當(dāng)大一部分來自道德焦慮。人們憂心主流道德的流失和缺位。而所謂道德重建,我更愿意理解為營造一種社會各階層、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認(rèn)可的環(huán)境和氛圍。這樣的一個社會里,道德感是被嘉許的,助人為樂的行為不會被嘲笑,更不至于遭到訛詐。這樣的一個社會里,人們的向善本能,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
這便是提倡學(xué)習(xí)雷鋒的價值所在。一個釋放自己內(nèi)心善念的小小舉動,就是在社會的道德地基上夯實一掊土,就是在社會的道德鏡面上拂去一粒塵。你做了,就把你不愿看到的社會往你愿意看到的社會拽了一把。
這么來學(xué)習(xí)雷鋒吧——不妨把他看作你身邊的一個朋友,一個圓臉、帶笑、小個子的好哥們兒。對雷鋒有信心,便是對自己有信心。(徐百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