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警方4月30日說,在當天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投票開始后,伊拉克東部和北部發(fā)生多起針對投票站的爆炸襲擊和槍擊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22人受傷。圖為伊拉克安全部隊人員在巴格達一處投票站維持秩序。 新華社發(fā)
4月30日上午7時,伊拉克開始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投票。這是伊拉克在美國撤軍后舉行的第一次議會選舉。選舉能否給伊拉克帶來變革契機,引起伊拉克國內外廣泛關注。
安保措施大大加強,投票日仍發(fā)生多起爆炸
在本次選舉中,有來自277個政治實體的9032名候選人角逐議會328個席位,其中女性候選人2607人,占總參選人數的28.8%,創(chuàng)歷屆選舉之最。伊拉克全國登記合法選民約2150萬,他們將在近5萬個投票點投票,投票將持續(xù)至當天下午6時,有10萬名本地觀察員和1450名國際觀察員參與選舉監(jiān)督工作。
為確保選舉順利進行,伊拉克當局近日加強了各地的安保措施,政府機關和學校等已從27日起放假5天,全國所有機場已于28日晚關閉,僅在首都巴格達就增設了數十個流動檢查站,封鎖了進出道路。為防止汽車炸彈襲擊,伊拉克政府規(guī)定,機動車輛在29日22時以后禁止上路,直到30日選舉結束。據伊拉克媒體報道,巴格達主要街道投票日鮮有行人,不少選民步行前往投票站后,還需經過層層安檢才能獲準投票。
此前,為了讓安全部隊士兵和警察能夠全力以赴投入安保工作,伊拉克當局已經安排100多萬士兵、軍警等安全人員于28日完成投票。
盡管如此,4月30日投票開始后,伊拉克東部和北部仍發(fā)生了多起針對投票中心的爆炸和槍擊事件,造成至少10人死亡、22人受傷。
民眾期待改變現狀,不愿“越選越亂”
11年前的3月20日,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后,在美國的主導和推動下,伊拉克開始政治重建進程。
2005年8月,伊拉克制定出永久憲法草案,并在10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同年12月,伊舉行戰(zhàn)后首次正式議會選舉。2006年5月伊戰(zhàn)后首屆民族團結政府成立,馬利基出任總理。由于遜尼派的抵制,伊政府核心權力由什葉派和庫爾德人瓜分。遜尼派對此十分不滿。此外,伊國內什葉派、遜尼派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三大派別矛盾叢生。2010年3月,伊舉行第二次國民議會選舉。由于宗教、民族、政黨紛爭嚴重,各派別利益糾葛難以厘清,直到當年12月,以馬利基為總理的多黨聯合政府才得以問世。
伊拉克戰(zhàn)爭打破了該國原有的政治生態(tài)平衡,形成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三大力量鼎足之勢,嚴重影響國家重建和經濟發(fā)展。議會更是成為各派“角力場”,許多重要法規(guī)難以出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工程無法立項。近年來,盡管石油收入穩(wěn)步增長,但由于政治割據、效率低下、貪污腐敗和投資環(huán)境惡劣等原因,導致民生改善不大,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百廢待興狀態(tài)。特別是安全形勢仍未見好轉,汽車炸彈爆炸和暴力沖突事件頻發(fā),恐怖襲擊陰影揮之不去,加上敘利亞危機的外溢效應和“基地”組織、宗教極端勢力的擴張滲透,使伊拉克更難實現穩(wěn)定。
盡管伊拉克選民在投票時面臨襲擊的風險,但他們仍對這次選舉抱有期待。一些伊拉克人表示,暴力恐怖威脅并不能阻止他們去投票。一些伊拉克人認為,議會選舉也許是改變現狀的最好方式之一,或許有助于國家盡快走出困境,人民早些過上安穩(wěn)日子。但如果議會選舉僅是各派別一次“政治洗牌”和“利益重組”,找不到一條正確的治國道路,伊拉克仍將繼續(xù)陷于內亂甚至會使國家走向分裂。
埃及開羅大學政治系前主任哈桑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次選舉是伊拉克民主進程中的重要一步,F在,伊拉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形勢都面臨危機,教派沖突、民族矛盾沒有得到緩解,美國并沒有給伊拉克帶來真正的民主,反而將這個國家?guī)肓嘶靵y之中。”
開羅美國大學政治系主任克萊門特·亨利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伊拉克乃至西亞北非地區(qū)的動蕩其實是當地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副產品’,單純依靠‘民主’并不能解決這一地區(qū)所存在的問題,如果在‘政治制度化’尚未完成時進行民主改造,很可能使國家長期動蕩。伊拉克、利比亞,甚至埃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