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么利用“西方教材”成了一件敏感的事,這源于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提出要“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這番話在社會上,尤其在一些高校教師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網(wǎng)絡(luò)上也圍繞袁部長的這個講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這種紛爭和困惑,可能源于“西方價值觀”這個詞的敏感和模糊,讓人有太多的想象和闡釋空間。如果對它作嚴格的限定,說清其所指,就不至于引發(fā)困惑與誤解了。
“新華社發(fā)布”客戶端通過分析袁貴仁講話的背景和語義,對“西方價值觀”進行了限定,指出,袁部長是在1月29日教育部舉辦的學習貫徹《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座談會上講那番話的,也就是說,對西方教材的擔憂更多是在宣傳思想領(lǐng)域,而非學科教育。
2月2日《中國教育報》刊發(fā)袁部長的署名文章,進一步解讀:教材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途徑。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sh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學術(shù)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堅決抵制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入我們的大學,打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材體系,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提供堅實支撐。顯然,將抵制限定在“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一步縮小了外延。并不是不能用講授西方理論的書,也不是排斥西方原版教材,甚至不是不能用“有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加強教材的使用管理,主要是反對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另外也有媒體解讀稱“主要是指西方的政治價值觀,不是西方社會的日常哲學”。
這不是無意義的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戲,而是對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的嚴格限定,避免模糊的概念讓高校無所適從,陷入不必要的思想混亂和情緒化的紛爭。
弄清袁部長所說的“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并進行清晰的定義,也是為了避免對內(nèi)對外傳遞“中國走向封閉”的誤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不會變,學習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方向不會變。中國的領(lǐng)導人一直在“不會照抄照搬任何國家的發(fā)展模式”的前提下強調(diào)“愿意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需要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歷史表明,勇于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國家,往往能夠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華夏文明史,就是一部與世界各國交流融合、相互學習的發(fā)展史。從自由、民主到公正、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凝結(jié)著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
這是現(xiàn)代中國面對西方和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不能將“抵制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入中國大學”解讀為封閉,不能將這種教材使用管理與“開放”對立起來。中國的大學應(yīng)該仍會使用西方原版教材,歡迎來自西方的教授,尊重老師在課堂上講授西方理論和學說,鼓勵學生從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學術(shù)思想資源。畢竟,正如一些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些學科和領(lǐng)域經(jīng)典理論都來自西方,中國沒有相應(yīng)的理論基礎(chǔ),很多學科前沿都在國外,西方教材的引用不可避免,而且能給中國教材提供多元的對比角色。
我們也應(yīng)理解袁部長講話的現(xiàn)實背景。在當下社會中確實存在一種“逢中必反”“全盤西化”的“極右思潮”,總講西方如何好、中國如何失敗、西方模式是唯一選擇,走西方道路不可避免。這種思潮在高校中影響更甚,年輕人可能會因此缺乏自信的支撐,而陷入盲目崇拜西方和“照搬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迷思中。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很有現(xiàn)實意義,有必要通過大學課堂這個陣地,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強化“解決中國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這個共識,有必要通過宣傳思想工作,強化年輕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形成這種自信需要開放,也需要引導。在不排斥西方有價值的學說和理論的基礎(chǔ)上,凝聚對自身核心價值觀和發(fā)展道路的自信,這是對過去的糾偏,輿論對此不必反應(yīng)過度,也不必無端推想。實際上,包括西方國家在內(nèi)的每個國家在教材管理上都會致力于通過教育向年輕人傳播本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只不過有些不那么直接和明顯。這方面,中國倒是要向西方國家學習,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不至于引起反彈和抵觸。
總之,在這場思想風波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清晰限定“西方價值觀”概念,不作擴大化的解讀,盡量避免撕裂,爭取更多共識。(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