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上小學一年級(實驗性的小學)的女兒做家庭作業(yè)時,聽她誦讀英語課文,“I like hot dogs. Yummy, yummy, yummy!”“I like hamburgers. Yummy, yummy, yummy!”“I like Coke, Yummy, yummy, yummy!”小學英語教材里講喜歡熱狗、漢堡和可樂,還說是美味,這讓女兒非常困惑。雖然她也愛吃,但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以及有時吃完這些食品就生。ú粌H僅是否巧合)的事實,也讓她知道這些是“垃圾食品”。女兒嗔言,編教材的人腦子有問題。
編教材的人腦子當然沒問題,而且可能還是一番好意,希望通過教材傳播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幫助小朋友們理解和學習。作為義務(wù)教育教科書,這本三年級起點的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系依據(jù)《義務(wù)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并經(jīng)國家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2012年審查通過。編寫者在后記中稱,本冊教材集中反映了基礎(chǔ)教育教科書研究與實驗的成果,凝聚了參與課改實驗的教育專家、學科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集體智慧。2012年出版第1版,到2014年12月已經(jīng)印刷三次。公允地講,這個教材已經(jīng)是同類教材中相當重視文化主體性的了,里面對話的人物,設(shè)定的主要是中國人;對于飲食的介紹,也同時介紹了中式食物。
但即便如此,一本群策群力編寫并經(jīng)過審查的義務(wù)教育英語教科書,仍然存在問題,而且大家還都意識不到,恐怕才真是有了“問題”。在外語學習中,傳播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當然是好的,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化都需要或者說值得去原汁原味的介紹。對于辨識能力整體上還不強的小學生而言,教材具有高度的倡導性和示范性,會讓他們覺得教材“喜歡”的,自己也應(yīng)該喜歡,更何況對于孩子而言,誘惑力本就較強的漢堡、可樂?
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熱狗、漢堡等洋快餐雖然美味便捷,在西方深受普通民眾,尤其是窮人和青少年的追捧,但它并不健康;由于是導致窮人和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即便在西方也爭議很大,甚至受到一些健康專家和政客的嚴厲反對。可樂等軟飲料在美國中小學校園的銷售往往受到限制,禁止可樂進校園的呼聲也時有耳聞;洋快餐更是千夫所指,從去年起,在美國總統(tǒng)夫人米歇爾的倡導下,大部分校園的自動售賣機都改售健康食品;有些地方甚至主張,中小學周邊一定范圍內(nèi)不許開設(shè)快餐店。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小學英語教材還在講“喜歡”漢堡、可樂,顯然是不合適的;而編教材者渾然不覺里面有問題,更值得深思。也許編寫者是希望讓孩子們掌握這些飲食類的單詞,但這也是很簡單的事情,只需要在like前面加個“don’t”,后面去掉“yummy”,教師在課堂上再多解釋兩句就行了。而且,中西的飲食文化都非常豐厚,可講的地方并不少。
這說明,多年來,隨著中外交往的加深,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入中國、入教材,直至入腦入心,已經(jīng)到了令人“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的地步了。就像普通民眾已經(jīng)習慣了說“禮拜天”而不會想到其背后的基督教背景,講中文偶爾也夾雜一兩個外語單詞,幾乎不會感覺到有什么別扭或不妥一樣。而其中有些不一定健康的觀念,也已經(jīng)深入我們的骨髓,影響我們的思維。且不說英語教材了,在一個洋涇浜的城市,曾經(jīng)連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都全部刪除了原有的8首古詩;據(jù)說理由為了“減負”,而那些被刪除的古詩,很多3歲的孩子都已經(jīng)會背。至于給孩子們用ipad上課,對孩子的書法甚至書寫傳統(tǒng)漢字都放松要求,同樣奇葩;熱眼向洋、時髦接軌,看上去很美,但孩子們的眼睛受得了嗎?
這一方面與近代中國曾經(jīng)受的半殖民地歷史有關(guān)。西方殖民者仗著堅船利炮在中國橫行無忌,不僅強行推銷戰(zhàn)爭與商品,更熱衷于傾銷文化與價值觀。而在求富國強兵、民族復興之路中,一邊東洋西洋,負篋游學,一邊引進國外人才、技術(shù)和觀念,都非常重要。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走得太遠,忘了為什么出發(fā)”,成為歧路亡羊。學習西方本是為了壯大自己,但在一部分人那里卻被異化成了西化;出國留學本是為了報效祖國,結(jié)果有些留學生卻成了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體現(xiàn)在教材上,哪怕是在英語、語文等貌似與“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較遠的教材上,也自覺不自覺地傳播和灌輸西式價值觀。而如果到了大學或研究生階段,無論是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還是史學,甚至連哲學、文學、藝術(shù)學和史學,都不僅受到西方理論的主導,也常常都在自然而然地傳播和灌輸西方價值觀。有的教材、專著和論文,甚至已經(jīng)完全服膺于西方價值觀,視其為不可置疑的真理。這種喪失主體性的作品,尤其是學術(shù)作品,已經(jīng)很難再稱得上是“研究”,而是淪為對某種價值觀的廉價而低劣的宣傳。其結(jié)果是,其“成果”不僅無助于理解中國的實踐與現(xiàn)實,無助于中國學術(shù)的進步,對人類思想的深化與智慧的精進也缺乏貢獻。
另一方面,這可能也與我們的外語教育、甚至整個的教育體系缺乏清晰的國家戰(zhàn)略有關(guān)。無論是外語教育,還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人”,然后才是成為“才。”人是主體,是有獨立思想、獨立判斷,有情懷、有關(guān)懷,能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思考并自己動手找出解決方案的能動的智慧生物;而“才”是工具,是人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技巧甚至智慧。在編寫教材時,尤其是面對可塑性極強的中小學生,對于把孩子們培養(yǎng)“人”還是“才”,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我們有一套清晰的思考嗎?有最低限度的國民共識嗎?在一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如何既有人類關(guān)懷,又有國家忠誠,既要面向未來,又能繼承傳統(tǒng),我們的教育“肉食者”有過系統(tǒng)的思考嗎?答案很可能是沒有,最起碼是不清晰。
而這就導致,我們在教科書中,主要只是想“教”給孩子們“才”,而不是主要“育”他們成“人”,傳授給他們謀生工具的“器”,而不是思考人、社會與自然的“道”。在大學里,外文系紛紛改為外語系、再改為外文學院,也許方便孩子們掌握了一門討生活的工具,但“語”再好,沒“文”化,還是沒戲(系)呀。然后,一幫討生活的、搞翻譯的開始搞外交,是不是黃皮白心不一定,智商當然也不低,但忠誠呢,意志呢,智慧呢,藝術(shù)呢,謀篇布局、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風范呢,翻手云、覆手雨、找劫材、穩(wěn)準狠的手眼呢?
洋洋灑灑,并不是對某個教材的細節(jié)作無限引申,只是想提醒我們關(guān)注,小小教材非小事,編好它,必須有一套清晰的國家戰(zhàn)略,必須有清晰一貫的價值和思維。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熏陶往往如隨風潛入,潤物無聲,但卻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思維。當面鑼、對面鼓擺開車馬陣的政治價值觀對壘,很容易辨識,也易于去辨析;但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浸潤,卻往往悄無聲息,連傳播者自己都習焉不察。以至于只有天真的兒童才能夠發(fā)現(xiàn)皇帝的新衣是什么。教材的編寫者很可能是非常重視國情,甚至有可能是文化本位主義,但整體上迷信西方的文化氛圍卻使之在無意識間出現(xiàn)了判斷上的盲點。
西方的迷信導致不少中國知識人喪失了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甚至成為西方價值觀不自覺的附庸和糊涂蟲。一是亦步亦趨,仿制西裝連褲子上的補丁都原樣照抄;二是不加區(qū)分,分不清西方文化中潛藏的利弊得失,“自由”、“開放”得令人瞠目結(jié)舌;三是僵化落后,一些在西方已經(jīng)被修正甚至拋棄的過時觀念,比如性解放、快餐文化等,仍然被源源不斷地引進,并視為“先進”。在這種情況下,對西方文化“原汁原味”地堅持,很可能就會淪為教條主義。
當然,如果是作為個體的公民喜歡吃什么、秉持什么樣的價值觀,情況當然不同,那主要是個人的事,只要不妨礙他人和公共利益,就應(yīng)該得到尊重。但教材的編寫就不一樣了,它是重要的載體和橋梁。雖然傳授西方先進文化、制度和理念的教材,不僅必要,而且必需,但由于具有高度的教導性,教材也是宣揚文化和價值觀最好的載體。哪怕再標榜中立,哪怕非由政府組織編寫,都必須嚴格審定,并且要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與文明的核心理念。這與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學習和借鑒域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并不矛盾。
因此,在堅持兼容并包,鼓勵中西學術(shù)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同時,辨識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中未必健康或者與我國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不符合的成分,也同樣重要。中小學教材,必須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與心智特性;人文社會科學教材,則必須強調(diào)科學性、專業(yè)性和主體性。不僅洋人編的洋教材要具體分析,中國人編的黃皮白心的“香蕉”教材,也同樣值得關(guān)注和反思。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全球化時代,面對傳統(tǒng)與未來、域外與國情、開放與堅守之間的交織,腦子一定不能亂,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戰(zhàn)略、育“人”的目標,才能在編教材時有思維和價值的定性。小學的教材,體現(xiàn)的是大國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