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希望訪華,但是無法訪華,這是日本的外交邏輯。
其實很簡單,9月3日大閱兵儀式讓安倍望而卻步--雖然中國向安倍發(fā)出了邀請。甚至,他連默克爾訪俄的方式也做不來。按照日方說法,9月3日訪華,等于看著中國閱兵式謝罪--安倍首相的“安倍談話”都勉勉強強用間接道歉的修辭,又怎能撂下臉面在觀禮臺上和中國領導人一起觀看中國大閱兵。
當然,這只是符合安倍首相政治和外交邏輯的合理推斷。現(xiàn)在,消息證實了,安倍的確放棄訪問中國了。據(jù)24日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報道稱,日本內(nèi)閣官房長官菅儀偉在24日上午的記者會上正式宣布,鑒于當前安保法案國會審議等狀況,安倍決定放棄9月上旬訪華計劃。
這未必全部是借口。新安保法國會審議的確是大事。因為這個頗具爭議、動搖戰(zhàn)后日本和平根基的法案,使得朝野分野民意震蕩,反對安倍的民意支持率也超過了支持率。日經(jīng)新聞甚至懷疑安倍是否能夠安坐相位。內(nèi)政外交,前者更重,安倍以新安保法審議放棄訪華之旅,勉強說得過去。
誰都知道,還是日本對中國9.3大閱兵存有心結(jié)。加之美國總統(tǒng)也不來,歐洲大佬也缺席,這更給了安倍不來中國“趕場”的理由。且不說他自己不情不愿,若訪華也會引起國內(nèi)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
9.3大閱兵對安倍首相也許是尷尬,但中日關系不能不尷不尬。安倍明晰內(nèi)中道理,因而安倍不來,外交上失分是必然的。否則,安倍首相不會于7月份派出親信、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nèi)正太郎來華公關。而且,中國也給予高規(guī)格接待--李克強總理也會見了他。雖然谷內(nèi)正太郎是以參加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的名義來華,但觀察家們普遍認為這是谷內(nèi)為安倍首相訪華打前站。
安倍中斷9月份(確切講是9月上旬)的訪華之旅,也意味著中國對安倍首相的誠信度又多了一些懷疑。
事情就是這么吊詭!雖然安倍首相使得東北亞關系一團糟糕,和中韓兩個鄰國同時交惡,但是三國關系已經(jīng)惡化至此,可謂惡無可惡了。畢竟,中日韓三國同屬于東北亞,無法否認各自的存在。盡管三國有不堪回首的歷史回憶,而且由此引發(fā)了現(xiàn)實的口舌之爭,還有糾纏不清的領土主權爭議。但東北亞三國存有基本共識,那就是維持東北亞的和平。正因為如此,中韓對日本“安倍談話”的誠意不敢恭維,但對于安倍的間接承認殖民侵略和道歉,也是謹慎接受。中韓希望日本不要再走軍國主義之路,日本國內(nèi)也擔憂安倍首相新安保法會使日本離和平漸行漸遠。
因而,中韓“反日”并非基于對日本侵略歷史的不依不饒,在某種程度上和日本民意維持著基本的共識,擔憂安倍打開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魔瓶,讓使得戰(zhàn)爭陰霾重新籠罩東北亞上空。安倍的確給了東北亞和平的承諾,但由于沒有基本的歷史坦誠,卻一直嘗試著踏破戰(zhàn)后日本和平體制的紅線,很難不讓日本的東北亞鄰國感到焦慮憂心。
盡管如此,東北亞三國的尷尬關系不能持續(xù)下去。既然歷史問題不能徹底了斷,就必須用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讓東北亞三國盡量避免誤判。辦法是,讓中斷的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接”起來,中日領導人此前已經(jīng)在印尼實現(xiàn)了會晤(不算北京APEC峰會上冷冰冰的“習安會”)。若安倍9月上旬訪華,中日領導人會晤可能會更加自然順暢;若時機巧合,安倍和樸槿惠也可能實現(xiàn)“歷史性”會晤。三國領導人會晤,極具象征意義,固然難以化解三國積累的歷史恩怨,卻可由此翻開新的一頁,讓三國關系變得理性理智。
安倍失去了一次盡早化解東北亞尷尬的機會,這是他和他的國家的損失。當然,安倍還有機會,下月的聯(lián)合國大會和11月的菲律賓APEC峰會,若安倍表現(xiàn)出足夠的誠意,多邊國際場合實現(xiàn)“習安會”、“樸安會”和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
有智慧的政治家不會放棄任何外交機會,安倍中斷訪華之旅缺乏大智慧,只有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