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形象在美國影視劇中的變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在即將于國內(nèi)上映的美國科幻片《火星救援》中,落難火星的美國宇航員最終在中美兩國宇航部門的通力合作下重返地球。類似情節(jié)在《地心引力》中也曾出現(xiàn),美國宇航員借助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和“神舟”飛船才回到地球。而此前美國災(zāi)難片《2012》里,拯救人類及重要物種的方舟是在中國建造的。至于美國影片中植入的中國產(chǎn)品就更多了,從電視機、冰箱、銀行卡到牛奶,不一而足。
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變化。畢竟一個通常被認為只能生產(chǎn)低端產(chǎn)品如襯衫、鞋子和玩具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影片中變成了肩負拯救世界重任的高科技強國。如果再往前追溯,早期美國影片中的中國人不是吸大煙就是留小辮,不是傅滿洲那樣的惡棍,就是陳查理那樣的神秘。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在美國影視劇中出現(xiàn)的頻次增加,但很少有正面形象。哪怕是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也沒能改變中國人在美國大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在不少美國人印象里,中國人就是擅長學習、吃奇怪東西、熱衷購物、不善言辭的神秘族群。哪怕就是在10年前,這一印象也未曾改變。有人曾統(tǒng)計過,在風靡全美的電視劇《老友記》里,“中國人”(準確的說法應(yīng)為“華裔”)出現(xiàn)過30幾次,但大部分職業(yè)比較卑微,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如服務(wù)生、店員、護士以及送外賣的。劇中唯一一位華裔科學家是男主角羅斯的女友,形象比較正面,但作用只是在羅斯和瑞秋之間設(shè)置障礙,等到兩人再續(xù)前情,這位華裔女性就出局了!独嫌延洝方Y(jié)束至今不過11年,前后對照,不能不讓人感嘆,中國形象的確不一樣了。
毫無疑問,中國整體實力的提升是促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過去的十余年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綜合國力提升最猛、中外交流最廣的時期,在奧運會、世博會、金融危機等全球矚目的大事中,中國的精彩表現(xiàn)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至今難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一件往事。我當時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候機,一群外國人剛一走進航站樓立刻驚呼“哇”,紛紛拿出相機拍照,臉上那種驚訝、羨慕的神情就別提了。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即使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也不得不正視的時候了。這就叫“形勢比人強”。
中國形象在美國影視劇中的變化啟示我們:把自己國內(nèi)的事情搞好,是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的根本。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即便國外在影視劇中虛構(gòu)了類似情節(jié),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世界觀眾也不會相信。同樣,如果國外影視劇里的中國形象繼續(xù)停留在10年20年前,也絕不會得到中國人的認同,也就不可能打開中國市場。中國人愛說:“情人眼里出西施!逼鋵,西施在誰的眼里都是西施,本身美才是決定因素!按蜩F還需自身硬”,我們把國家建設(shè)好了,別人想歪曲和丑化也難以做到。
其次,在塑造國家形象時要高度重視文化產(chǎn)業(yè)的作用。影視劇等文化產(chǎn)品受眾面廣、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潛移默化中就會改變固有的印象。特別是音樂、影視、文學、體育是跨越語言的,是訴諸于情感、作用于心靈的,看似軟,實則硬;看似短暫,實則長久。在塑造國家形象時,一個姚明要勝過10個時代廣場上的廣告。文化的力量就是這么強大。
英國詩人艾略特說:“中國是一面鏡子,你只能看到鏡中的自己,永遠也看不到鏡子的另一面——中國!睂ξ覀兌,國外影視劇中所反映出的中國形象只是一個側(cè)面,不能簡單地把影視劇中的形象等同于現(xiàn)實中國。但借助于好萊塢大片,有助于增加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興趣,激發(fā)他們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愿望。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