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人不結婚,究竟是誰的錯?臺灣《中國時報》25日刊載社論分析,單身固然是個人的選擇,當事人可能也過得很快樂自在,但不婚不育造成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將來大量單身人口形成的社會安養(yǎng)負擔,卻是當局需要嚴肅正視,并及早規(guī)劃因應方案的課題。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剩女”問題引發(fā)風波,臺灣女人不結婚,究竟是誰的錯,各方爭議激烈。其實,女性向婚姻說不,不只見于臺灣,而是各地普遍的現(xiàn)象。整體而言,以傳統(tǒng)婚姻模式為社會運作基礎的制度,已經逐漸崩潰!
“立委”張曉風質詢時表示,臺灣許多適合結婚的優(yōu)秀女子被臺灣男人淘汰,成為“剩女”,只因外配比較好控制。這番高論一出,立刻引發(fā)批判與反彈,外配團體更齊聲譴責。張曉風的基本假定是:人都要結婚,不結婚就是哪里出了錯。臺灣男性喜歡聽話的女性,所以找外配結婚。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過去的觀念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要,沒有就是不完滿的缺憾;現(xiàn)在愈來愈多人認為婚姻只是人生的選項之一,因此寧缺勿濫,不婚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異常狀態(tài)!
傳統(tǒng)婚姻型態(tài)植基于過去的社會狀況與兩性角色,以往女性教育差、經濟能力弱;要有個生活依靠,死后得到香火供養(yǎng),就必須依附婚姻。而在以男性高于女性的傳統(tǒng)文化里,女性必須扮演賢妻良母好媳婦的溫順角色。在“格差婚”的傳統(tǒng)觀念下,女性通!巴霞蕖,和年齡、財力、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結婚,男性則通常“往下娶”!
愛情當然是結婚的重要原因,但就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社會制度而言,傳統(tǒng)婚姻其實是一種利益交換,男女都有取得有付出。女性用性、生產、勞務等,換得長期飯票、性愛管道以及生養(yǎng)孩子的安定環(huán)境。過去不要女人有腦袋,只要女人的身體功能:性、生育、家務。但教育讓女性的腦袋得到公平的成長機會,當人類的工作愈來愈靠腦袋而非體能時,女性便和男性一樣能在職場出頭天,并在工作中得到快樂與自我價值!
不過,職場打拼幾年下來,年紀漸長,眼界日開,條件好的單身男僧多粥少,既然自己能獨立,也不必屈就條件差的男性。如果工作環(huán)境與生活圈封閉,又抱著隨緣心態(tài)未積極找對象,或者始終遇不到想廝守的真命天子,結果便離可能結婚愈來愈遠!
此外,以往女性只要負責家務,現(xiàn)在往往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橐龉倘豢梢蕴峁┖芏鄬氋F的東西,但也必須付出極大時間心力,這會讓許多自我意識高、要求生活品質、不喜歡束縛的現(xiàn)代女性望之卻步。當婚姻的誘因不再,負擔卻依舊沈重,算盤一打,女性對婚姻的熱度當然減退。
其實依據(jù)統(tǒng)計,剩男比剩女還多。不過男性在找對象時,考量的不只是個人,還有家族與延續(xù)香火的需要,會期待配偶承擔起家族責任,而公婆也希望有個乖巧勤快的媳婦。如果自己的條件找不到臺灣女性點頭,有些就會往外發(fā)展,這的確是事實。有些外配婚姻過得非常美滿,但不可否認的,有些外配的權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她們被納入過時的、已被臺灣女人拒絕的傳統(tǒng)婚姻以及兩性模式里!
趨近喜歡的、回避討厭的、爭取想要的,都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有愈來愈多女人不結婚,一定是因為傳統(tǒng)的婚姻已經不是她們所要的了。這是舊婚姻與新人類的落差。舊婚姻并沒有錯,它有它的功能;新人類也沒有錯,他們有他們的需求;只是兩者不對盤罷了。
其實這并不是臺灣的特例,其它地區(qū)同樣可以看到傳統(tǒng)婚姻式微、不婚與離婚增加的現(xiàn)象。在日本,卅歲出頭女性約三分之一單身,其中近一半可能終身不婚。美國有將近四成的適婚年齡女性從沒結過婚,英國單身族群已經成為多數(shù),非婚生子女人數(shù)超過了婚生子女!
很顯然的,傳統(tǒng)婚姻模式已不敷時代需求,拒絕婚姻或從婚姻出走的人口,未來仍將持續(xù)增加。即使在觀念變遷下,現(xiàn)在許多婚姻互動模式已不若過去僵化,但到底要不要一男一女綁死死,卻仍有愈來愈多人感到懷疑。單身固然是個人的選擇,當事人可能也過得很快樂自在,但不婚不育造成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將來大量單身人口形成的社會安養(yǎng)負擔,卻是當局需要嚴肅正視,并及早規(guī)劃因應方案的課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