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議場超過3個星期后,終于要在今天宣告和平落幕了。然而隨著太陽花學運的落幕,不代表引發(fā)學運的問題已得到解答,反而是在過程中所引發(fā)出來的更多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去面對。這意味著各方都要認真思索,臺灣的下一步要往那里去?
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10日發(fā)表透視集文章說,盡管這場學運系因服貿協(xié)議違反程序正義而起,然而學生要思考的是,攻占“立法院”議場、違法進入“行政院”,符合其所提出來的程序正義嗎?未來若是行政或“立法”機關的相關措施,不符其所認定的程序正義,是否要如法炮制?學運究竟是反服貿程序不正義?反服貿?還是后來衍生出來的“反馬”、“反中”,以及“支持臺獨”,都必須在未來的日子中想清楚。
至于在野的民進黨,明顯想要利用與學運站在一起的機會,來擴大政黨影響力,民進黨主席甚至提出重啟服貿協(xié)議談判之超越民進黨內共識的主張,試圖藉此在年底“七合一”選舉中取得大勝。然而不論是社會及民進黨內同志的反應,都說明民進黨在學運中角色是被邊緣化的,更麻煩的是民進黨在過程中同時引起美國與大陸對其兩岸政策的疑慮,試問要如何化解?若不化解,能否執(zhí)政?
社論認為,服貿協(xié)議在“立法院”延宕審查、反服貿協(xié)議學運的發(fā)生,看似是執(zhí)政國民黨所推動之兩岸政策的一種挫敗,然而此次學運不僅讓更多民眾了解服貿議題,美方在學運后期肯定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作為,都代表是危機中的轉機。日后國民黨若能將溝通工作做得更細致,消除老百姓對于錯誤信息所引發(fā)的恐懼,此種利用大陸市場來振興臺灣經(jīng)濟的政策,仍然大有可為。
社論最后指出,太陽花學運雖是因服貿協(xié)議違反程序正義而起,實際上卻是對臺灣處在全球化時代之內外政策的大反思。各方必須藉此對臺灣的下一步有更清楚的輪廓與共識,方不枉在此次學運中所付出的沉痛代價。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