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提出臺灣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第一冊為臺灣史,第二冊為中國史,第三冊及第四冊則為世界史。在臺灣史部分首度將“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的重要法理基礎——《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列入高中歷史課程!芭_灣地位未定”一直是“臺獨”人士用以解釋臺灣并不隸屬于中國領土下的重要依據(jù),他們認為依《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日本放棄對臺灣、澎湖群島所有權利,并未明說歸還給中國。
這一重大變革,引爆臺灣內部重大爭議。接連兩天,各界都在爭論及解釋臺灣歷史定位。所有對歷史略有研究的學者或政論家,在電視上或報章雜志上各暢其言、各抒己見。
針對此一改變,泛藍泛綠民眾各自有不同觀點。對于臺灣深綠的民眾而言,此事意義重大!杜f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對他們而言并不只是個歷史事件,更是攸關臺灣自主命運的關鍵。他們希望透過法理上的爭取,能為臺灣沖出一條路。
相反,這對泛藍群眾而言,則是另一個政治上無聊的爭論罷了。對過往歷史的無謂爭執(zhí),并不能改變臺灣在國際地位的現(xiàn)狀,只是徒增困擾。因此多數(shù)民眾則是對此反應冷淡。
隔天,一位“考試委員”又提出中華民國國父不只孫中山一位,那些為國民革命犧牲的人也夠格稱為國父,所以國父應加“s”。又引發(fā)孫中山先生是不是中華民國國父的另一場舌戰(zhàn)!叭ブ袊钡淖h題又有如脫韁野馬般在輿論媒體間成為另一個焦點話題。
在眾人吵吵鬧鬧聲中,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前夕,“教育部”外墻被人放置土制炸彈,炸彈被引爆后,頓時引起一陣緊張的氣氛。同一時間,另一個新聞傳來,臺南一位七十多歲的外省老榮民(老兵),在高雄忠烈祠國父銅像前用刀自殘,死意甚堅。被人發(fā)現(xiàn)送醫(yī)后,尚未脫離險境。據(jù)傳,這位老榮民可能因為無法接受近日眾人對孫中山先生是否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質疑,而以死明志。
眼見爭議愈吵愈烈,陳水扁終于打破沉默表示,他無法接受“臺灣主權未定論”的說法,“沒有中華民國肇建的九十三年,就不會有今天的中華民國是臺灣”,來為近日的紛擾定調。行政部門及民進黨干部,也紛紛跳出來澄清這只是不同團體或個人有其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目前教科書編輯小組的作業(yè)階段,只在向各界征詢意見而已。
一個星期的政治口水,卻再度弄皺一池春水,F(xiàn)在的臺灣社會是脆弱而敏感的,它禁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為挑撥!敖逃块L”及“考試委員”都是政府官員,他們做任何的評論或意見陳述,都應該代表政府立場。如果連政府內部或臺灣社會整體共識都尚未形成的議題,皆不應該由政府官員出面陳述觀點。更不能因為輿論反應不如預期,而推說這是屬于個人言論自由。一個行政官員的意識形態(tài),再加上媒體輿論的推波助瀾,更加激化社會內部的不安情緒。
當初對推翻滿清,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有卓越貢獻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孫中山先生去世后,大家首推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就是肯定他的一生對中華民國成立的貢獻。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的國父,這是個無庸置疑的事實。浪費時間在這上面多做爭執(zhí)也是無意義的事。網絡上針對此次國父事件做了民意調查,大多數(shù)的民眾還是認為中華民國的國父是孫中山先生。
從“總統(tǒng)大選”后一直到現(xiàn)在已經過了8個月,為什么我們還在為這些無謂的意識型態(tài)做爭辯,為什么官員還是無法意識自己不再是平民百姓,不再可以無所節(jié)制的暢其言。
臺灣社會停滯不前,臺灣民心浮動不已,一個官員的隨意放話,即可讓民眾欲死欲生,以最激烈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我看不到執(zhí)政或在野任何一方有針對目前的財政惡化提出任何有力的解決方案,對于攸關民生大計的財經政策亦是乏人問津。但對于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言語卻是隨著選舉腳步的逼近而日益辛辣。我很慶幸父親于幾年前去世,慶幸他看不到現(xiàn)在臺灣社會的亂象,也不用面對他曾經用生命守護的中華民國會有危在旦夕的一天。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作者:陳姿妙(臺灣)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