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文化部”正式成立前夕,龍應臺在臺灣《聯(lián)合報》以專文抒發(fā)若干想法。臺灣《聯(lián)合報》今日刊載臺灣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馮冠超的評論文章指出,龍應臺對“文化部”應有的格局做了高層次的闡述,令人喝彩。但卻未提及影像文化力的經濟問題。評論指出,龍應臺也應注意,文化力的提升需要仰賴臺灣亮眼的經濟表現(xiàn)為之振翼。
評論摘編如下:
昨天臺當局“文化部”正式掛牌,龍應臺在成立前夕,于臺灣《聯(lián)合報》以專文抒發(fā)若干想法,希望“文化部”成為把臺灣推出去的翅膀、讓文化力真正匯聚成力量。龍應臺把“文化部”應有的格局作了高層次的闡述,拳拳之心,令人喝彩。但是觀諸全文,卻未提到影響文化力道的最重要關鍵——經濟。
作為21世紀極重要競爭力的“文化力”,真的需要經濟實力為之振翼嗎?這個道理很簡單,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即說明人達到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后,會追求文化及自我實現(xiàn)等的滿足。但因高級需求更需要物質的投入,所以滿足高級需求的能力便與經濟實力形成正相關。于是,經濟成為文化的基礎,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而往往經濟是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
而經濟實力增強之后,也會連動帶起更強的文化吸引力。所以,臺灣若要有像樣的文化輸出力、影響力,經濟實力便不能太差。經濟與文化不會各自發(fā)展,經濟為文化提供建材、內容和形式,而文化為經濟發(fā)展提供動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我們的確寄望“文化部”成立后,真能促使臺灣的文化和價值觀獲得認可,成為國際文明主流,甚至是人類共有的普世價值。只是提醒龍應臺“部長”,文化力的提升需要仰賴臺灣亮眼的經濟表現(xiàn)為之振翼。(馮冠超 臺灣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