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開二度的李安再度令華人圈沸騰。
臺北最高建筑101大樓頂端當晚打上“李安!”兩個大字。幾天來,同樣不停滾動他名字的地方,還有內(nèi)地的網(wǎng)絡。他在致辭里的一句中文“謝謝”,讓所有華人與有榮焉。
李安的獲獎讓人聯(lián)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為先后問鼎世界電影、文學領域最高獎項的兩位華人,人們免不了把兩人放在一起談論。事實上,這種比較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兩個幾乎同齡的人,一個出生在臺灣的東部小鎮(zhèn),一個出生在山東農(nóng)村;一個出身于書香門第,一個祖輩為農(nóng)民;一個留洋美國,一個土生土長。是什么樣的特質,讓他們由隔絕了半個多世紀的海峽兩岸分別出發(fā),殊途同歸?
從成長經(jīng)歷來看,李安走的是精英路線,莫言則是草根路線。路線不同,但是在前行的路上,他們兩人都遭遇過巨大的坎坷,莫言遭遇的是經(jīng)濟上的貧困和身份上的歧視,李安雖未被逼至生存的困境,卻也曾經(jīng)丟失“丈夫的氣節(jié)”,賦閑在家被太太養(yǎng)了6年。
成功的路上哪能不經(jīng)歷風雨?墒,李安和莫言的身上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榮辱不驚的溫和與樸實,這在當下的文化圈是少見的。龍應臺說,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純真、溫柔而聰明。陳文茜說,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見每一個人的靈魂。
莫言也是個溫和的人。話語不多,穿著樸素,為人低調。在獲獎前夕對媒體封口,因為不想受到攻擊。面對圍堵的媒體記者,他一邊著急地說,請記者做好準備工作再來,一邊給記者們煮餃子吃。
溫和的人,卻喜歡冒險,這是李安和莫言在創(chuàng)作上的共性。從《推手》、《飲食男女》到《理智與情感》、《綠巨人》,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總是跳來跳去的,他說自己喜歡不固定的狀態(tài),喜歡灰色地帶。而莫言因為強烈的個性色彩、具有殺傷力的語言,也被認為是中國少有的敢于冒險的作家。
在文學和電影中,冒險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李安和莫言都是擅于講故事的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他們都完成了走向世界的跨越。只不過李安跨越的是東西方文化,莫言跨越的是語言翻譯這一關。
李安最終接過了代表著美國價值體系下大眾文化的褒獎,莫言受到代表著歐洲價值體系下精英文化的認可。李安的少年,莫言的蛙,更多意義上是西方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眉來眼去、暗送秋波。他們像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兩種縮影:被夾在東西方這兩個文化巨人之間,時而合作、時而對抗,艱難地尋找自己的命運。
看李安的電影越多,越失去描述他的能力。東方的、西方的、商業(yè)的、文藝的、精明的、單純的……好像什么都有一點。莫言就不一樣,他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個體作品,整體風格是穩(wěn)定的東方式,甚至是東方中最泥土的那一部分。
有人喜歡把他們的成功說成是中華文化對西方的征服,但更多冷靜的人,期望來自歐美文化中的這種富有迷惑性挑戰(zhàn),能夠再度激活起中華文化。(鄭娜)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