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真是個寶島,就說月餅,既有本土月餅,大陸各地的月餅也聚于斯土,又通過巧思妙手,變化出新品。有人獨鐘舊款,有人圖個新鮮,還有人味兼兩者。
我小學(xué)時家住員林,當(dāng)時所吃的月餅,幾乎都是出自臺中或彰化的,包裝土里土氣,望之不甚顯眼,但手工制作,料實餡美,依稀記得有菠蘿、豆沙、蓮蓉、鹵肉的,甜咸納于一盒。外婆家在嘉義,他們最常吃的月餅,是“新臺灣”制造的,包裝講究,個頭大,料精美,是南臺灣的名產(chǎn)。表哥、表妹們喜歡我家的土月餅,常向外婆提議兩家交換著吃,我們樂于從命,因而也嘗到那個時代的新式月餅。
年紀(jì)漸長,家已搬往臺中,經(jīng)常侍父北上,眼界隨之而開。此時所食月餅,變成家鄉(xiāng)(注:我籍貫江蘇)口味。臺灣的蘇式月餅最負(fù)盛名的,是“采芝齋”,其次有“老大房”等。一般而言,蘇式月餅糖多油重,層層酥皮相迭,葷、素、咸、甜俱有。我個人偏愛椒鹽、棗泥松仁的口味,至于價昂精致的“清水玫瑰月餅”,只在中秋夜才能分享。此餅的內(nèi)餡有糖漬的玫瑰花瓣、松子仁、瓜子仁、橘皮、豬肉等等,入口馥郁濃香,搭配著上好香片、玫瑰瓜子,茗餅兩臻絕勝。
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香港“馬來西亞餐廳”制作的廣式月餅時髦。用鐵盒盛裝,餡有豆沙、棗泥、伍仁金腿、蓮蓉等多種,素餡月餅有全素也有鑲咸鴨蛋黃的,成為送禮上選。接著,香港“榮華”、“美心”字號紛至,蘇式月餅式微。
近年來,營養(yǎng)豐富及熱量極高的傳統(tǒng)月餅,對人們的腸胃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于是月餅走起了“文創(chuàng)”路線,出現(xiàn)過“三Q牌”月餅,其餡分別是香菇、綠茶、素蛋黃,象征著IQ(智商)、EQ(情緒管理)及CQ(領(lǐng)袖氣質(zhì)),讓人菀爾。大飯店與大餅鋪們競出奇招,從型式到餡料,五花八門,眾味紛呈,像冰淇淋、巧克力、咖啡、魚子醬、黑松露、干貝、藍(lán)莓、夏威夷火山果等,而今已覺不新鮮。還有些奇怪組合簡直無法想象。包裝亦“層”出不窮,有的一枚月餅竟包了17層。
好在“創(chuàng)意”漸緩,畢竟奇想再多,還是入口實際。當(dāng)下生活富裕,各式各樣的糕餅點心,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只能算是應(yīng)個景兒。所以要爭食這塊大餅,得回到做餅的基本功。(朱振藩)
[責(zé)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