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謝長廷決定參與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香港中評社今日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這讓原先被形容為“臺獨委員會”的派系失衡出現(xiàn)戲劇性進展;“交往派”的加入,有助于“中委會”的多元性與正當性。
評論摘編如下:
謝長廷與“中國事務委員會”的關系可謂一波三折,戲情發(fā)展高潮迭起。謝原本是內(nèi)定“主委”人選,因為搶先登陸,又堅持黨內(nèi)還無法接受的“憲法各表”主張,與“主委”一職擦身而過。這樣的發(fā)展導致“蘇謝結盟”劃下休止符,蘇的結盟對象跟著轉到基本教義的游錫堃身上?梢哉f,“中國事務委員會”間接牽動黨內(nèi)的派系合縱連橫。
尤其,這次謝長廷從拒絕參與“中委會”到戲劇性加入,多少看得到綠營要角的恐怖平衡關系。謝的峰回路轉與上周高雄市長陳菊作東,前主席蔡英文及臺南市長賴清德力勸有很大的關系。
黨內(nèi)傳出,如果謝長廷堅持不加入“中委會”,可能連帶牽動蔡英文參與運作的意愿。尤其,蔡謝不加入或消極參加“中委會”,不僅對黨主席蘇貞昌的個人威望是一項重大打擊,甚至整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更加難以整合。
據(jù)了解,讓謝長廷回心轉意的因素包括,他意識到如果不參加,民進黨的紛歧加深,對民進黨、對臺灣都不好。
其次,謝長廷并未忘情于黨主席,假如現(xiàn)在謝拒絕蘇,等于直接否定“中委會”功能,將來如果他有機會擔任黨魁,蘇或其他人也如法炮制,等于否定未來自己可能擔任黨主席的整合可能性。因此,給蘇貞昌一個面子,不無留給自己未來空間。
最后,謝長廷也顧及政治現(xiàn)實,當黨內(nèi)要角都加入這個“超級委員會”,只有自己未加入,未來在兩岸發(fā)言或黨內(nèi)的政治生態(tài),可能會被邊緣化,甚至孤立;谏鲜鲈颍x長廷在最后階段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
不過,可以預見的將來,由蘇貞昌主導的“中委會”,容納了交往派的謝長廷,也含蓋基本教義的游錫堃,還有與蘇貞昌有競爭關系的蔡英文,“中委會”的整合可能會有更多的政治考量與派系思考,整合必須更多的耐心與包容。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