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臺灣,最大的輿論焦點全部圍繞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展開。首先是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與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合辦了一場被外界稱為“紅綠學者對話”的研討會,在兩岸引發(fā)熱烈關注,島內輿論認為:謝儼然是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民進黨的連戰(zhàn)”。前腳謝長廷剛返回臺灣,民進黨第一次“華山會議”隨即上演,在“權宜派”與“原則派”的各說各話中開幕又謝幕,有媒體稱:民進黨兩派吵得熱鬧,幫忙填了不少的媒體版面,但老百姓關心的牛肉呢?
上周,首次在香港召開的“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在諸多的關注目光中落下帷幕。作為主角之一,民進黨前主席、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收獲了最多關注。臺灣《中國時報》認為,民進黨一向主張“臺獨”,并且給人“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雖說謝長廷現(xiàn)在已經不在其位,其有關活動未必得到現(xiàn)任主席蘇貞昌的認可或“基本教義派”的贊同,而且這也是他第二次與大陸的直接對話,但不管是從兩岸關系的本身,國、民兩黨的良性競爭,甚或區(qū)域安全的角度出發(fā),這總是一個比較正面的發(fā)展方向,應該給予鼓勵。畢竟臺灣最大的反對黨總不能在兩岸事務上永遠置身事外。
臺灣《聯(lián)合報》評論說:謝長廷像是一名正在拔牙的牙醫(yī),“臺獨”這個蛀牙已經被他的鐵鉗搖得松動起來;現(xiàn)在,這顆蛀牙已然失去了功能,只是仍然占著牙床的一隅,但已可預見它遲早必將脫落。臺灣《中華日報》認為,民進黨內有識之士曾表示,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卻提不出比“九二共識”更具說服力的論述。說穿了,就是“臺獨”之路不可行,卻又不愿放棄“臺獨”。謝長廷“取巧”在此,他的“困境”亦在此。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亦強調,謝長廷還有很多的作業(yè)要做,他說“有差異才需要溝通”,其實不只民進黨和中共有差異,謝應該知道他自己和民進黨內的差異,如何與自己的黨內同志溝通,恐怕才是謝長廷最困難的作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