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正在努力把李娜的社會與經濟效應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發(fā)改委已經批下來3.3億元建造以李娜名字命名的“李娜綜合館”(5月29日《錢江晚報》)。
照理說,湖北投資建造“李娜綜合館”也沒有什么大的問題,近在眼前的一座“富礦”何不深度挖掘?但問題在于,建造“李娜綜合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普及大眾的網球運動,還是作為一個經濟實體,通過市場化運作賺錢?這恐怕是需要厘清的問題。
據湖北省體育局官員介紹,“李娜綜合館”的設計還沒有完成,原本打算叫“李娜網球館”,但是考慮到這樣會限制場館的用途,于是申報項目時就改成了“李娜綜合館”,希望能提高場館利用率,將來能舉辦其他綜合項目的比賽,還將定期向群眾開放。
筆者不知湖北有多少人能夠喜好網球運動,也不知有多少人能夠扛得住網球運動的高消費。湖北省體育官員稱“將定期向群眾開放”,“定期向群眾開放”這個說法,很顯然說明這個“李娜綜合館”并不是為百姓而建,而是專門為了網球大腕或者網球經濟而建。如此,湖北此舉就令人多少有些費解。
其實,無論是建“李娜網球館”,還是建“李娜綜合館”,投資3.3億元都不是個小數目,筆者不知這個項目最終是由誰來投資的,報道中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是目前來看,項目由發(fā)改委審批、湖北體育局出面牽動,這個項目似乎屬于公共投資。作為公共投資,這里就有兩個問題需要深層解讀:其一是這么大的政府投資項目經過了公眾的參與沒有?是否該公開征求民意?其二是政府投資的項目有沒有必要以個人名字命名?
雖然歷史上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情況并不少見,但以現役運動員命名的公用體育設施卻比較少見。如“丁俊暉臺球房”之類的,純屬私營性質,更多為借用知名度來經營。如果是政府全額投資,那么這個綜合館就應當具有社會公益的屬性,而非市場化的經營。但目前來看,這個“李娜綜合館”更多的作用是在借助李娜的聲威進行市場化經營。
如果說是為普及網球運動,服務大眾健身娛樂,投資建造這種綜合館未嘗不可,但是如果純粹就是為了市場經營,為了給知名運動員搭建一個賺錢的“平臺”,是不是這個項目就該由被命名個人及市場來投資?
李娜是職業(yè)運動員,打球就是她的一種職業(yè),是為了謀生和賺錢,與普及網球運動沒有多大關系。據報道,去年12月,武漢曾承辦過一個“李娜和她的朋友們”網球表演,這背后的故事或許少有人知:李娜法網問鼎后,武漢市政府為她趕制了銅像,并希望她能來參加銅像的揭幕儀式,于是李娜就去向她的經紀公司IMG請示,IMG表示,可以參加銅像揭幕儀式,但希望武漢還能承辦一項友誼賽,要價在千萬元人民幣以上。最終,超過千萬元的出場費,由武漢市政府支付了大半,其他由當地企業(yè)贊助。這條消息,讓人讀起來很是感慨,政府出面為李娜趕制了銅像,并熱情舉辦網球表演賽,而李娜似乎并不領情,反而張口喊出了千萬元人民幣的出場費,完全把自己當做了市場交易的“籌碼”。
筆者認為,建“李娜綜合館”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項目,政府還是盡可能別摻和為好,不妨交給市場來辦。如果政府有這3.3億元的富裕財政,倒不如給山區(qū)的中小學校多建些體育健身場所,讓孩子們也體味體味體育運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