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最令人期待的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的作品《諾亞的洪水》在一天之中連演三場,以非職業(yè)演員為主,不前衛(wèi)也照樣惹人愛。
將《諾亞的洪水》稱之為歌劇并不準確。這部作品布里頓完成于1957年,題材源自《圣經》中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戲劇腳本是由中世紀的同名神秘劇改編而成。該劇的演出樂團編制簡單,除了一些獨奏樂句之外整體演奏難度較低,舞臺上的獨唱與合唱也盡可能地降低難度,以便非專業(yè)人士能夠參演。布里頓所作的這一切就是為了讓這部劇作能夠在教堂、公園等場館上演,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能夠親自參與到演出中,體驗音樂的樂趣所在。
此次《諾亞的洪水》的制作充分實現(xiàn)了布里頓的創(chuàng)作初衷。今年夏天該制作首先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動物園上演,在移師北京之后,舞臺演員仍然以非專業(yè)音樂工作者為主:北京八中金帆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新英才學校童聲合唱團,樂團中只有幾位弦樂首席是中國愛樂的音樂家。
這個制作的舞臺上充滿了中國的元素:完全中國式的動物形象、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少年合唱團以及那艘由印著“中國海運”的廢舊集裝箱鐵皮而制成的“方舟”,加之導演將諾亞妻子處理成一個熱衷于購物和肥皂劇的派對動物的形象,將西方的古老傳說處理為時裝劇加中國風,讓舞臺下的每一個觀眾都能很直觀地理解舞臺上發(fā)生的一切。而無時不在的幽默更是體現(xiàn)在了舞臺細節(jié)中,比如手上拿著登機牌走進諾亞方舟中的老虎,這不正是人們最樂于調侃的2012船票話題嗎?
雖然《諾亞的洪水》受眾以兒童為主,但布里頓簡單卻高級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任何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欣賞這部作品都不會感到乏味,音樂沒有復雜的和聲,調性也不前衛(wèi),但幾段旋律明確的主題音樂和圣詠式的合唱能做到讓人過耳不忘的效果;而作為一位高級的作曲家,布里頓天才的配器手法讓業(yè)余樂團演奏出的音樂照樣能令現(xiàn)場的觀眾驚嘆。
以西方模式所創(chuàng)作的劇本和題材與中國觀眾之間始終存在著一道不小的隔閡,于是導演成為了打通這一隔閡的核心所在!吨Z亞的洪水》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中國元素和時裝風格的“現(xiàn)代制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的隔閡,讓布里頓為英國人量身打造的“全民參與歌劇”在幾十年后的中國起到了同樣良好的參與效果。這是布里頓的勝利,也是舞臺導演理念在中國的一次勝利。(周皓 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