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甫映,立刻引發(fā)新一輪收視熱潮。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留學生、華僑華人們緊追不舍,通過網(wǎng)絡同步跟進。海外市場也摩拳擦掌,爭相拋出橄欖枝。兩年前,該片第一季就銷售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下4萬美元一集的紀錄,業(yè)內人士估計第二季的銷售會更為火爆。
不能不說,這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紀錄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它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首先是“說什么”。展現(xiàn)和傳播中國文化,可以是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中縱橫千年的宏大敘事,也可以是美味佳肴編織成的細碎生活。不同的傳播載體有不同的受眾和功效,以人人都有話說的美食作為切入點,更親切自然,更具參與性和延展性。
食物是人類漫長進化發(fā)展過程的歷史和文化基因。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飲食風貌和習俗,蘊含著不同人群的生活哲學與文化流變。在這部展現(xiàn)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中,有人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在鄉(xiāng)土層面的執(zhí)著傳承,有人看到了大眾在變遷時代的焦灼與迷惘、奮斗與希冀。一位名為“翠花”的波蘭網(wǎng)友贊嘆道:“這部片子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欲,也讓我進一步思考食物與自然、食物與人、人與人的密切關系!倍@正是此片的初衷所在。
接下來是“怎么說”。在拍攝手法上,這部片子采用了碎片式的敘述方式,專注講述生活中基本的日常食物。鏡頭聚焦的不是社會名流,而只捕捉草根的中國百姓,細致地描繪平凡人不平凡的足跡,使它在海內外獲得更廣泛的關注與共鳴。有著中文名字的蘇碧云女士是位地道的比利時人。去年,她一口氣看完了法語版《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后,就對第二季的到來翹首以盼。在她看來,“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每天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媽媽做的家常飯”。
“以味誘人,以情動人”,是該片最成功的表現(xiàn)手法。片中,每種食物背后,都有人物、場景、情節(jié)等完整敘事。食物只是線索,借由拍攝食材獲取、食物制作的全過程,創(chuàng)作人員意欲展示的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堅韌等優(yōu)秀品質,展示中國人含蓄委婉、難以阻隔的情感聯(lián)系。一位美國網(wǎng)友看到片中一場盛大的村宴場景后,留言寫道:“一個人吃還是一村子人一起吃,是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美國人快速吞下漢堡時很獨立、很有效率,但這是否犧牲了對其他人的關注,失去了人和人之間浪漫細膩的感覺?”
正如中國美食講究各種味道的調和,《舌尖上的中國》,從美麗的中國故事中,拆解出各種濃郁的人生況味,無論你來自何方、身在何處,總有一種人生味道會擊中你的味蕾或淚腺,讓人情不自禁地口水并淚水齊飛。(許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