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位老人散步時,突然在街頭暈倒,摔的頭破血流。可是圍觀市民數(shù)十人卻沒有一人伸出援手。(來源:山東商報)
一個孤立無助的老人頭破血流暈倒在地多時,數(shù)十人圍觀無人幫扶還稱“不敢”,場面壯觀卻不感人。
我不知道伸出一只手需要多大勇氣,但對不伸手的人而言,譴責(zé)他們不僅僅是媒體和輿論,相信“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負疚感和見死不救的罪孽感會陪伴他們終身。
扶貧濟弱、急人所難本非“敢與不敢”命題,而是“愿與不愿”的選擇。“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做出壯舉之際,他們心中壓根就沒有“敢與不敢”的糾結(jié),而是一種慣性的自然行為和下意識的當然選擇,沒有思索、無需衡量,即使出現(xiàn)危險的是罪犯和壞人,他們伸出的援助之手也不會有絲毫遲緩。
向善不是做作,向善不需思考,向善更不是“值與不值”的選擇。在急需救助面前,吳斌、張麗莉等人如若有絲毫遲疑、點滴思慮、半分糾結(jié),也許那些鮮活的生命早已進入了天堂。
善舉面前暫把“成本”和“價值”放一旁,義無反顧地做、理直氣壯地干、毫不退縮地上,事后自有良心評說和正義支撐。行善之前思考“敢不敢”、計較“值不值”,即使做了也是一種“偽善”,難脫“功利”之嫌。
南京路人用“不敢”來為自己的見死不救開脫,實質(zhì)是對向善的褻瀆,根子在自保心理和功利思想。(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匐莖)
(本文為網(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