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8日電 和一般語言相同,手語也隨著時代有變化。火星文“Orz”、新科技語匯MSN、e-mail或新通訊用品等的手語怎么比?隨著外來和中文自創(chuàng)的語匯不斷增加、翻新,島內的手語翻譯老師也要常充實自己以用獨特的手勢表明新興的詞匯。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手語翻譯員許晶喬表示,每當有新字匯出現(xiàn)時,手語老師不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手勢,而是先請教聽語障人士。如遇到某個新語匯時,該怎么比才會更達意。她舉微波爐為例,“微”、“波”、“爐”三個字都各有固定比法,組合在一起聽障者仍會看得一頭霧水,最后定型的手勢是經觀察微波爐的運作后的“單手手心朝上做出轉盤轉動樣”。
和一般語言相同,手語也隨著時代有變化。比如的外形由直板型到掀蓋型,手勢也就一直在變,如今的手機款式更是五花八門,在島內統(tǒng)一的比法是“阿拉伯數(shù)字的1,手貼近耳朵”。
在島內電視臺制作手語節(jié)目的林麗媚說,政治人物若按照名字逐字比,浪費時間又不見得好懂,對一般人熟悉的政治人物多取其身體特征。如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李登輝以其明顯的“戽斗”代表;陳水扁則取“阿扁”二字字義。手語中沒有“馬英九”三字,只有“馬市長”,但手勢是兩手握拳做出馬奔跑狀,至于“行政院長”蘇貞昌當然與頭頂光亮有關,十分有趣。
有些手勢在某些國家有特定意涵,以前在臺灣比吃香蕉是舉中指做剝皮狀,而表示“馬馬虎虎”也是比中指,后來發(fā)現(xiàn)這在英美國家有不雅、罵人之意,現(xiàn)已改為比食指。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