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現(xiàn)在往來太便利了!”今年剛到北京清華大學讀書的臺灣“90后”女生謝傳蕙說道。她已在上海生活了8年,每年暑假都要往返兩岸。
如今,臺灣人西進大陸經(jīng)商、求學、從業(yè)、婚戀,大陸人一波波到臺灣旅游,這樣的消息屢屢見諸媒體。兩岸人來人往,已成平常事。謝傳蕙對中新社記者說,臺灣年輕人已很少知道當年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日子。
不過,兩岸人員往來交流的歷史腳步,不會因為一些人的遺忘而被抹去。
“自從1949年臺灣同祖國不幸分離以來,我們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在《告臺灣同胞書》中呼吁,希望雙方盡快實現(xiàn)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
8年以后,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大陸方面隨即公布《關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一拍即合,探親潮涌。
再過了21年,兩岸兩會領導人復談,相繼簽署大陸居民赴臺、兩岸空運、海運、郵政等協(xié)議,在分隔近一甲子后,兩岸基本實現(xiàn)“三通”(通航、通商、通郵)。
而2011年,大陸部分城市的居民實現(xiàn)了赴臺個人游,今年又開放第二批10個赴臺個人游試點城市。
在這些逐步放開的政策背后,包含著草根民眾的需求。25年前,正是一群普通的臺灣老兵,穿著“想家”字樣的衣服,在島內(nèi)掀起“返鄉(xiāng)”運動。最終,臺灣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的鐵板政策松動,開啟兩岸交流往來的大門。
民間社會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敏感度比政府部門更高。人們經(jīng)?梢钥吹剑恼吒录,尤其是臺灣方面一些政策。民間社會的需求很大,政府部門不得不回應時,就會進行調(diào)整。廈門大學臺研院院長劉國深如此分析。
現(xiàn)在像謝傳蕙一樣往返兩岸的普通人很多。據(jù)統(tǒng)計,1987年,臺灣居民到大陸,為46679人次,次年猛增至44.6萬人次,此后呈總體上升之勢,1992年突破百萬人次,2011年達52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也是如此,1988年僅8545人次,2011年則為184萬人次。
“基層民眾一直是兩岸交流的主角、主力!北本┞(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紅對中新社記者指出,臺胞到大陸,大陸居民赴臺,絕大多數(shù)都是基層民眾,尤其大陸人去臺灣,旅游的占大部分。
無論是從交流接受者的角度看,還是從交流推動者的角度看,老百姓應該都是主力,劉國深說。
劉紅認為,似乎基層民眾在政治、經(jīng)濟、交流等場合的聲音不是很大,但是,是他們支撐起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鞏固深化的局面。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基層民眾的參與,兩岸交流就做不起來。
官方顯然也愈來愈重視草根民眾的交流,海峽論壇這樣的萬人交流平臺即應運而生。劉國深說,海峽論壇實際代表大陸對臺灣民間社會尤其中南部、中下層民眾的重視,相對來說,這些人沒有來過大陸的比較多。
劉紅說,平臺多起來是好事,尤其是地區(qū)性的平臺機制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能力、需要,與臺灣有關方面進行口對口、對號入座式的交流,這樣效果會更好。
不同于學者的嚴肅思考,作為“90后”的普通人,謝傳蕙有自己的體會觀察。她說,大陸“80后”、“90后”對臺灣的熱情現(xiàn)在會比較膨脹。包括一些偶像劇或文藝交流比較多的話,他們會對臺灣文化非常感興趣。自由行開放后,他們很希望透過這樣的渠道到臺灣玩。
她也說,臺灣年輕人目前到大陸求學的情況還在慢慢發(fā)展。普遍地,他們的家長還不太愿意子女到陌生環(huán)境求學。而且從生活品質(zhì)角度講,他們的家長不太愿意他們到大陸。
“但是,我們生活在大陸這里,也有感受到變化,大陸進步速度非常快,不管硬實力還是軟實力。相信這會促進兩岸更快、更好的交流!
[責任編輯:周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