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25000里。從井岡山到陜北。曾幾何時,這是一直以來的概念。長征途中,殘留不多的記憶也僅僅來自《萬水千山》、《飛奪瀘定橋》等幾部老電影。學生時代,了有記憶的也是那些冷冰冰的年代月份和重大會議的地址內容。25000里,前有攔截,后又追兵,雪山、草地怎么走下來的?教科書里沒有解釋。老電影的塑造,讓紅軍在心中無比的高大。英雄,那是英雄的偉業(yè),只有英雄才能走,只有英雄才能成功。他們就像神靈一樣高大、偉岸,曾幾何時,心中,他們高高在上,不可企及。
因為英雄的情結,曾幾何時,幻想和他們一同走在25000里的征途中。因為英雄的情結,曾幾何時,幻想和他們一起面對強敵沖鋒陷陣。因為英雄的情結,曾幾何時,幻想和他們笑談雪山饑餐千里水草地。英雄,在心中日漸豐滿,英雄是那個年代的人的一種奢求,英雄是人們心中渴望攀登的頂峰,英雄是人們心中不可玷污的圣堂。那年,兩個法國人的重走長征在央視播出了,這點燃了人們心中無比的憤慨,引動人們沉靜后的捫心自問。英雄的史詩巨著怎容異國人的重復,英雄的光輝征程于今何義?喧嘩過后,冷靜的人們思考著。新世紀的今天,躁動、紛亂的人們荷包日漸豐滿,卻發(fā)現(xiàn)自我的喪失,精神的貧乏,信仰的缺失。
長征70周年,人們原以為長征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歷史,成為塵封已久的往事。物質豐盈的人們,精神匱乏、信仰缺失的人們,再回首,卻發(fā)現(xiàn)原來塵封已久的歷史里,有一段滄桑的歲月,有一個橫亙萬里的思想寶庫,有一個信仰高度集中的歷史。那是我們曾經忽視的歷史,那是我們曾經遺忘的往事,那是我們曾丟失太久的信仰。那天,一個高齡的老紅軍,面對長征、面對鏡頭,只有一句話:長征是靠信仰走下來的。周圍是來回歸歷史,找尋精神家園,緬懷英雄的熙攘人群。不知道他們是否聽到了老人的心聲,但是經濟的人們畢竟已經開始走入這個思想的寶庫,尋找精神的家園,尋找信仰的脊梁。
長征,25000里,走過的是25000里的征程,留下的卻是25000里的火種,點燃的是25000里思想的火花,溶化的是25000里的文化,聚集的是25000里的信仰。25000里的長征不僅僅屬于昨天,也屬于今天,那里不但有長長的25000里征程需要一步步的走,也有25000里艱難險阻需要一點點的攻克,還有25000里的團結、和諧、相互扶持,更有25000里的信仰高度集中。今天的人們,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強大、社會的和諧一路走來,不也是一個25000里的長征,雖然追求物質豐盈的時候,我們丟失了精神、遺忘了信仰,但這也正是我們回顧塵封的歷史,尋找曾經的記憶的緣由,正是我們今天長征途中需要判定方向,尋找出路的必然,正是今天的長征需要一點點解決的艱難險阻,正是今天的長征需要逐步建立新的精神家園,正是今天的長征需要重豎的固有信仰。(鄧港)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