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人民論壇)
一粒堿米,讓江蘇沭陽邱谷村的村民“嘗”到了致富新滋味;一部電視劇,讓“養(yǎng)在深閨”的湖南張家界牧笛溪村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堅信“苦點累點,日子不會差”的云南昆明張順東夫婦,用拼搏書寫下奮發(fā)向上的脫貧故事……這段時間以來,各大媒體紛紛在“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欄目開設“同心奔小康”子欄目,廣大記者滿懷激情走進基層,滿腔熱情貼近群眾,傾情書寫行進中國,為讀者講述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
有新聞前輩感慨:“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贝_實,走進基層一線,才能看到日新月異的變化;與群眾深入交流,才能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一頭汗,兩腿泥”,采訪才能抓到“活魚”,文字才會有“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生動與鮮活!爸挥性谏畹募ち髦,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睂τ谛侣劰ぷ髡叨,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里才會有感動,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章。一言以蔽之,基層是新聞的富礦,好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
我們常說,好新聞是“跑”出來的,這是因為,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才能交心,雙腳站在田間地頭才能找到感覺!澳_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范長江深入中國西北地區(qū)考察采訪,真切感知人民困苦,才創(chuàng)作出力透紙背的《中國的西北角》。穆青為了寫“邊區(qū)工人一面旗幟”趙占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親身體驗,觀察趙占魁20多天,才塑造出這位淳樸高大、令人愛戴的模范人物。今天,放眼新時代的中國,廣闊的基層一線處處有清新的氣息,火熱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實踐中滿是鮮活的故事,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書寫著更加壯美的畫卷。踐行“四力”,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好記者不僅要“走近”群眾,更應“走進”群眾。前者指物理距離的拉近,后者則意味著心理距離的親近。沒有書寫人民、謳歌人民的滿腔熱情,就難有反映群眾心聲的生動筆觸。很多新聞人物平凡而普通,但他們身上有面對挫折鍥而不舍的堅毅,有面對挑戰(zhàn)迎難而上的勇氣,有面對艱險百折不撓的頑強,只有帶著感情,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發(fā)掘出這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正如馬克思所言,記者應當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從根本而言,新聞工作屬于人民、為了人民,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增進群眾感情、樹立大眾情懷,同群眾心相連、情相通,才能不斷書寫出飽含深情、富于啟迪的感人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是記者肩上的責任,更是新聞人的榮光。發(fā)揚“腳板底下出新聞”的好傳統(tǒng),從火熱社會實踐中發(fā)掘素材,從群眾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現(xiàn)選題,我們就能更好地用手中的筆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寫,為黨和人民繼續(xù)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