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總理甘迪勒(左)率全體閣員向總統(tǒng)穆爾西(右)宣誓就職。
8月2日,埃及新內閣向總統(tǒng)穆爾西宣誓就職。從總統(tǒng)上任到內閣組建完成,埃及首屆民選政府用了整整33天。這也剛好是穆爾西提出的“100天計劃”的三分之一,他在競選中承諾用100天時間解決安全、食品、能源、交通、衛(wèi)生等問題——而眼下最根本的矛盾,仍然是政府與各政治派別、尤其是軍方之間的博弈。
妥協(xié)之中以退為進
自上任伊始發(fā)出“埃及軍隊應回到其主要工作——保衛(wèi)國家中去”的宣言之后,穆爾西就一直為政府爭取更多權力而奔走。但此次組閣他不再像之前強行恢復議會時那般大膽,謹小慎微中實則用心良苦。
人們對總統(tǒng)所屬的穆斯林兄弟會一家獨大的擔憂并沒有成真,35個內閣部長席位中穆兄會成員只有4席,但分別占據(jù)著青年部、高等教育部、住房部和新聞部——在思想引導、福利待遇、社會輿論三方面把握住了社會最活躍的青年群體,這也正是從“阿拉伯之春”的劇變中總結出的幾個關鍵因素,為其進一步從軍方手中回收權力做了鋪墊。
值得注意的是,新內閣包含多名高學歷的技術性官僚,缺少政治資源和管理經驗,“干凈”的出身使他們更容易被穆爾西所影響。此外,非穆兄會成員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認同其理念的,比如司法部長馬基。而至關重要的宗教捐贈(宗教事務)部部長由伊斯蘭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宗教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的校長擔任,也增強了穆斯林勢力在內閣中的力量。
內部紛爭壓力重重
組閣雖已完成,但埃及國內各個政治派別的紛爭與挑戰(zhàn)依然嚴峻。首先,軍方的勢力還很強大,由軍方支持的原看守內閣成員中7人得以留任,包括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等重要職位。國防部長不出所料地由軍方領導人坦塔維擔任,這也迎合了民眾對于通過軍方制衡伊斯蘭勢力的期許。
其次,世俗派、自由派的反對也不容小覷,畢竟世俗派的代表沙菲克在大選中獲得了48.2%的得票率。此外,新內閣邀請世俗派、自由派人士出任部長均遭拒絕,也為未來的執(zhí)政埋下隱患。在此背景下,組閣當天即發(fā)生了由左翼人士抗議示威引起的沖突,造成至少1人死亡,數(shù)十人受傷。
最后,科普特基督徒、更保守的沙拉菲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教派齟齬始終困擾著政府。雖然一名科普特基督徒進入了內閣,但難以消弭不久前穆斯林在開羅南部襲擊基督徒的陰霾,這起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15人受傷。而作為穆兄會的盟友,沙拉菲派卻沒有獲得內閣席位,也使他們極為不滿。另外,恐怖襲擊仍然時有發(fā)生,8月5日,一伙武裝分子在西奈半島靠近以色列邊境的檢查站殺死至少16名埃及士兵,就被指是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杰哈德)所為。
外部因素不可忽視
目前看來,美國是穆爾西政府從軍方回收權力的過程中最可仰仗的外部勢力。出于價值觀和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國即便有所顧慮,也只能“謹慎歡迎”穆爾西。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7月中旬訪問埃及時便表示支持埃及向民選政府的全面過渡。7月底,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再次造訪埃及,他更贊美穆爾西是所有埃及人的總統(tǒng),“正致力于埃及的民主改革”。
穆爾西曾于美國留學,總理甘迪勒與旅游部、交通部、計劃與國際合作部部長都擁有美國教育背景,這為埃及與美國開展進一步的合作提供了便利。但美國始終擔憂伊斯蘭勢力在埃及的興起,因此五角大樓仍與埃及軍方保持著穆巴拉克時代固有的關系。
在承諾遵守以往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之后,穆爾西獲得了美國每年13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但他始終拒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祝賀電話,再加上穆兄會與哈馬斯、真主黨的淵源,以及埃即將恢復與伊朗的外交關系的傳言,穆爾西正不斷積累著和美國之間的分歧。(榮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