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3月中旬,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抵京履新。年初加聯(lián)邦政府大改組,5個部長人選發(fā)生變動,麥家廉和出任外長的方慧蘭是最受關(guān)注的兩位。
不熟悉的讀者或許會猜測:這兩位是加拿大籍華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方慧蘭是地地道道說英語的白人,麥家廉則是說法語的白人(他的妻子倒是華裔),兩人都沒有華裔血統(tǒng)。那么,他們何以有如此“華人味道”的姓名?
這其實是加拿大政界的一個現(xiàn)象。眾所周知,加拿大有龐大的華人社區(qū),尤其在大溫哥華、大多倫多的一些地區(qū),華裔人口比例很高,這些地方出身的政治家一為“貼地氣”,取悅本選區(qū)華裔選民,二為“正視聽”,避免當(dāng)?shù)刂形拿襟w莫衷一是,胡亂翻譯自己的姓名,因此很早就習(xí)慣于給自己起中文“正式譯名”,并用中文通告媒體“以此為準(zhǔn)”。一個背景是,加拿大的中文媒體分別由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的華人主辦,其翻譯習(xí)慣五花八門。
像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自1986年至今的4位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荷蘭裔)、杜新志(Ujjal Dosanjh,印度裔)、金寶爾(Gordon Campbell,英裔)和簡蕙芝(Christy Clark,英裔)都有正式中文名字,但他們都不是華裔。溫哥華近兩屆市長蘇利文(Sam Sullivan)和羅品信(Gregor Robertso),前者為會說流利粵語的白人,但沒有華裔血統(tǒng),后者女友為華裔加拿大籍歌手曲婉婷,但其本人也沒有華裔血統(tǒng)。出自溫哥華、后來擔(dān)任過許多要職的艾民信(David L. Emerson),曾任內(nèi)閣部長的馮杰妮(Kerry-Lynne Findlay)也沒有華裔血統(tǒng)。
實際上,隨著華裔影響力的增強,一些并非出自華人聚居選區(qū)但需要在聯(lián)邦之類政治舞臺上和華人社區(qū)頻繁打交道的加拿大政治家們,也沿襲了取正式中文名字的習(xí)慣。如哈珀當(dāng)總理時的公安部長戴國衛(wèi)(Stockwell Burt Day,英裔)、外長倪可森(Rob Nicholson,英裔且不會說英語外的任何其他語言),都有很“華人味”的中文正式名字,剛卸任的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Guy Saint-Jacques,法裔)也是如此。
現(xiàn)在的特魯多時代,閣員中有中文常用名者就更多了。除了方慧蘭、麥家廉,還有司法部長兼聯(lián)邦總檢察長王州迪(Jody Wilson-Raybould),他是“第一民族”即加拿大原住民,如果從膚色上追根溯源,倒是蒙古人種,和華裔算“五千年前是一家”;國防部長石俊(Harjit Sajjan,印度裔);國庫部長白萊遜(Scott Brison,白人)等。
有些看上去完全不像“中文正式名字”的也是這樣的性質(zhì),如前任總理哈珀的“中文正式名字”就叫哈珀。哈珀這個“中文正式名”和新華社標(biāo)準(zhǔn)譯名一模一樣,但當(dāng)時的總理府的確發(fā)過正式公函,要求媒體“必也正乎名”。
非華裔政治家起中文姓名和華裔“套近乎”,那么有沒有華裔政治家不用中文姓名以示“和主流社會接軌”的?
其實,因為漢語和英語、法語發(fā)音差異很大,許多華人的漢語姓名當(dāng)?shù)仄渌逡岵灰捉袦?zhǔn),“起個洋名”對加拿大華裔而言司空見慣,但大多數(shù)華裔政客在參加政治活動、尤其選舉活動時會“中西合璧”,即在華裔群體中啟用中文姓名,在非華裔中使用“洋名”。不過近年來有些來自大陸、臺灣的一、二代華裔移民政治家為凸顯個性和族裔特色,刻意在非中文場合也使用中文名的拼音音譯。
即便在華人社區(qū)不用中文姓名的華人政治家以前較多,但現(xiàn)在已越來越少。2015年加拿大聯(lián)邦舉行選舉(也是最近的一屆),加拿大全國共有25名華裔候選人參選,其中既使用中文姓名也使用“洋名”的最多,有20位,只使用中文或拼音音譯的有4位,只使用英文姓名、連官方中文姓名都未公布的僅1位。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