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發(fā)展兩岸關系?長時間以來很多人的論述掉進了“錢眼”,因為“三通”降低了運輸成本,因為ECFA減免了關稅,因為開放大陸游客拉動了觀光,因為開放陸生緩解了高校過!圆乓獌砂逗推剑l(fā)展兩岸關系。近日,星云大師在高雄佛光山與臺灣媒體餐敘時一語點醒“錢中人”:“(兩岸之間)要有愛才能和平,這個愛不是從利益上去建立,而是要真正從情義上去建立!
情義,這個詞已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日漸邊緣,淪為黑幫電影中的亮點。10多年前閱讀美國短篇高手雷蒙德·卡佛的小說《離家這么近有這么多的水泊》,講3個釣魚的伙伴發(fā)現水中浮尸后,依然按計劃喝香檳、講黃色笑話、伴著浮尸露營……其間散發(fā)出的冷漠令人齒寒。更糟的是,這不是遠在美國的故事,現在,類似的事情就在我們的身邊真實發(fā)生,路邊、職場、家庭、社會……有時像小說里寫的,除了利益,“人們已經不再關心其他人出了什么事”。
有些人在兩岸關系中也陷入“講金不講心”的集體無意識,島內從高官到百姓,談到兩岸關系,很多人開口閉口都是賬本,一番占便宜的經濟道理,有的媒體跟在大陸游客后面記賬,每日一報“消費了多少多少”,消費多了是“囂張”,消費少了是“開放大陸游客無益”,這樣的氛圍無形中塑造了小市民的社會心態(tài),好像兩岸關系主要是金錢關系。
以利益夸耀兩岸政策的成績能最快聚攏人氣,但最快的也可能是最短視的。兩岸關系不是錢買的。官員的金錢邏輯,如果示范給社會,好像兩岸關系就是金錢關系,那脆弱將如影隨形。有關系則有矛盾,如果矛盾出現了,如果利益回落了,那兩岸如何走下去?又如何支撐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在沒有情義的環(huán)境中,矛盾會被放大,心態(tài)極易失衡,小人喻于利,利盡則人散。那時,不僅“政績”無從談起,兩岸關系也陷入泥沼。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