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情系燕趙——兩岸文化聯(lián)誼行”的百余位兩岸文化界人士10日來到位于河北省趙縣的柏林禪寺,領略了中國禪茶文化發(fā)源地的禪風古韻。
“一盞香茶有意品得出甘苦真味許見十萬佛心”“本分事接人洗缽喫茶指看庭前柏樹子”……柏林禪寺中處處可見與茶有關的楹聯(lián)。
據(jù)趙縣旅游局導游宋韶軍介紹,柏林禪寺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禪茶文化發(fā)源地,是因為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在此留下的一則“吃茶去”的公案。
臺灣美食家、從事飲食文化研究的作家朱振藩告訴記者,由公案源起的禪茶是很獨特的,雖然并不很了解,但對此充滿期待。其實,日本現(xiàn)在的懷石料理也是發(fā)源于寺廟之中,保留了北宋士大夫的茶道,這一套茶道目前在臺灣也很流行。
據(jù)介紹,唐代飲茶主要是煎煮的抹茶,而宋代則喜團茶,到了明代才流行沖泡茶。
朱振藩說,臺灣的茶以烏龍茶和包種茶居多,都是半發(fā)酵茶,現(xiàn)在以高山烏龍為走向,而上層社會則有的喜歡鐵觀音、有的偏愛普洱茶,但這些茶都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只是臺灣經(jīng)濟起飛較早,在飲茶方式和欣賞層面上有條件作更多研究和發(fā)展。
談及大陸這些年來茶館的興盛和許多人對茶藝的喜愛,朱振藩認為,大陸的茶文化其實一直都有傳承,譬如潮州工夫茶在臺灣、香港兩地都有保留,而蘇州、揚州、成都的茶文化一直都很盛行,我看了許多這方面的介紹,心向往之。
朱振藩說,大陸的茶文化和茶道方興未艾,也很多元化,但因為臺灣在這方面發(fā)展較早,對茶文化的體悟方面或有經(jīng)驗可借鑒,兩地茶文化的交流更多應在飲茶方式、品茶賞茶等方面。
柏林禪院最早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古稱觀音院,自元代起稱柏林禪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留下了“吃茶去”等禪宗著名公案,人稱“趙州古佛”。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
原稿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