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青海!壯哉,青海!——兩岸記者青海參訪紀行
新華社西寧6月28日電(記者齊湘輝 李琳海)全程近3000公里,途經(jīng)7個市州、17個縣,最高海拔4829米……20至28日,來自兩岸20多家媒體的30多位媒體人走進大美青海,親身感受青海的大山大水,成就一段難忘的回憶。
“一路上可以說是驚喜連連!迸_灣《大成報》記者李光大感慨,9天的行程雖然辛苦,卻讓他感受了一個壯美立體的青海。
高原上的美景
對于李光大來說,黃河源頭、三江源、年保玉則……這些過去地理書上的名詞,通過此次參訪,已成為他回憶中美好的畫面。
從西寧出發(fā),參訪團遠赴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乘車將近100個小時。車窗外,雪山遙遙在望,草原碧綠如洗,牛羊安然地吃草,彩色的經(jīng)幡點綴在綠絨毯上……雖然路途遙遠,李光大一直拿著手機不停對車窗外拍攝,少有休息,生怕錯過了美景。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太渺小!彼f。
臺灣資深媒體人任以芳有同樣感觸,在人間仙境果洛州久治縣年保玉則,面對開滿格;ǖ牟莸、如夢如幻的仙女湖、云遮霧繞的皚皚雪山,她一邊不停驚嘆“好美啊”,一邊馬上抓緊時間做了個直播,和兩岸網(wǎng)友分享看到的美景。
青海的美來之不易。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tài),留住美景,青海近年來大力發(fā)展綠色生態(tài),關(guān)停了包括年保玉則、青海湖鳥島等景區(qū),保住人間的一片凈土。
得知青海省近年來在環(huán)保所做的努力時,李光大頻頻點頭,“為了人類的發(fā)展,人和自然需要達成和諧”。
雖然有些人出現(xiàn)了嚴重的高原反應(yīng),但兩岸媒體人依然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果洛州瑪多縣措日尕則山的頂峰。親眼目睹黃河源頭的壯美景象,大家覺得“非常值得”。
雪山下的脫貧路
車行至阿尼瑪卿雪山山腳,下了高速,道路變得坑坑洼洼,車輛不時顛簸起來,就這樣晃到了果洛州瑪沁縣下大武鄉(xiāng)年扎村,一個尚未摘帽的貧困村。
這個海拔3900米的藏族高山草甸地貌村,資源稟賦差,除了畜牧業(yè)沒有其他產(chǎn)業(yè)。從2014年起,村里在干部的帶領(lǐng)下走上了合作社脫貧致富的道路。
32歲的肉保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5年前作為幫扶貧困戶,肉保全家加入村里的畜牧合作社,以勞力入股。加入的第一年,全家人就拿到了4萬元的村集體分紅,之前肉保家人均年收入才600元。
對于肉保的脫貧致富故事,兩岸記者十分感興趣,將他團團圍住,數(shù)臺攝像機對準了肉保。
“肉保,有錢后有什么打算?”臺灣中天電視記者李宗芳問。
“攢著錢想開個加工廠,加工羊毛。” 肉保笑了,高原紅的面龐很燦爛。
……
年扎村扶貧第一書記扎西鬧吾信心滿滿地說:“現(xiàn)在全村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年底脫貧沒有問題!”
看到肉保的笑臉,《人民政協(xié)報》記者修菁很欣慰:“跨越幾千公里,看到了他們的脫貧故事,真心為他們開心!”
廢墟上的新玉樹
玉樹藏族自治州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車輛到達玉樹州府時已是夜晚,燈火輝煌的繁華景象讓記者們不敢相信9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墟。
2010年4月14日,玉樹遭遇7.1級強震,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就在當(dāng)年的這片廢墟上,玉樹人建起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玉樹。
站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當(dāng)代山山頂觀景臺鳥瞰新城,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錯落有致,四縱十五橫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
中國新聞社記者、95后小伙王捷先說:“看到玉樹在短短幾年間在全國各界的幫助下重新建立起來,我重新理解了民族團結(jié)的意義。新玉樹的今天得來不易。”
玉樹州博物館是災(zāi)后重建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完好地展示了三江源生態(tài)之美、藏族民俗及宗教文化之厚重。參觀完后,臺灣亞太新聞網(wǎng)記者梁昭玉收獲良多:“感謝博物館的修建,完好地保存了玉樹地區(qū)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
在來青海之前,梁昭玉就對青海的巖畫有濃厚興趣,這次在博物館看到了玉樹通天河流域的大量古巖畫,十分激動!暗卣鹉艽輾Ыㄖ輾Р涣宋覀兊拿褡逦幕,這流淌在兩岸人共同的血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