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圓圓”再次產(chǎn)仔背后:兩岸科研人員24小時“云交流”
中新社成都7月6日電 (王鵬)“雖然這次受疫情影響,大陸的專家去不了臺灣,但我們組成了11人的線上團隊,24小時交流。”6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下稱熊貓中心)常務(wù)副主任張和民在成都表示,贈臺大熊貓“圓圓”在疫情期間產(chǎn)下幼仔,離不開兩岸科研人員密切合作。
資料圖:6月29日消息,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贈臺大熊貓“圓圓”于28日在臺北動物園順利產(chǎn)下幼仔。 臺北動物園供圖
今年6月28日,大熊貓“圓圓”在臺北動物園順利誕下一只雌性幼仔,也是其繼2013年首次產(chǎn)仔后第二次產(chǎn)仔。
張和民介紹,2013年“圓圓”首次產(chǎn)下“圓仔”前,熊貓中心曾先后兩次派出繁育專家趕赴臺北,對“圓圓”的三次人工授精進行現(xiàn)場技術(shù)指導(dǎo)。在其懷孕期間和生產(chǎn)后,兩位專家也分別前往臺北,指導(dǎo)產(chǎn)前工作和育幼工作。
據(jù)了解,今年1月19日,熊貓中心派出專家前往臺北動物園指導(dǎo)大熊貓發(fā)情配種工作。經(jīng)過對雄性大熊貓“團團”的各項指標監(jiān)測,在當月21日對大熊貓“團團”進行體檢和采精。此后,雙方一直密切關(guān)注大熊貓“圓圓”的雌激素變化,并嘗試讓兩只大熊貓進行自然交配,但未成功。
“但疫情突然暴發(fā),我們的專家無法再次赴臺指導(dǎo)人工授精工作,雙方一直通過遠程溝通交流。”張和民介紹說,根據(jù)兩岸專家對大熊貓各項行為指標及荷爾蒙指數(shù)值分析,臺北動物園分別在今年2月26日和27日為“圓圓”進行人工授精,把握住了一年一度的最佳繁殖時機。
張和民說,“圓圓”再次懷孕及生產(chǎn)后,熊貓中心組成了11人的線上團隊,24小時與臺北動物園“云交流”!搬槍τ鬃械捏w重增長、吃奶行為以及性別的鑒定,我們都是互相交流,互相指導(dǎo),保證幼仔的安全健康成長。”
7月6日恰逢“圓圓”的女兒“圓仔”的7歲生日,兩岸大熊貓粉絲分別聚集在臺北動物園和熊貓中心都江堰基地,通過視頻連線,一起為“圓仔”慶祝生日。
談及大熊貓對兩岸的意義,張和民表示,大熊貓本身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也是和平的象征,“海峽兩岸的人民都熱愛大熊貓,它是一個橋梁,能夠給臺灣同胞帶去歡樂和幸福,也是我們的一個心愿!
對于未來兩岸的大熊貓科研合作,張和民透露:“我們雙方會不斷交流,未來我們會共同把‘團團’‘圓圓’一家的保育工作做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看到海峽兩岸人民在共同做這件事,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