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小天使”在河南結(jié)“竹馬之交” 尋同一個“自然科學夢”
中新網(wǎng)鄭州7月24日電 題:兩岸“小天使”在河南結(jié)“竹馬之交” 尋同一個“自然科學夢”
中新網(wǎng)記者 闞力
“世中逢爾,雨中逢花;天下沒有不散之席,但我永遠會在你身邊!苯舆^大陸小學生張子瑤的留言卡,來自寶島臺灣的林妤橦回贈留言:“一個笑臉、一朵鮮花和一句‘希望你考上一個好初中、好大學,祝你開心!’”
二人在剛落下帷幕的“我從河南來 共探中國龍”2023年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動中,結(jié)下“竹馬之交”。她們與其他近30名來自兩岸的“小天使”們一樣,在河南自然博物館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自然科學之旅。
河南省臺辦副主任祝展鵬表示,本次活動由兩岸小學生以結(jié)對的形式,在河南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下搭帳篷體驗博物館之夜,一起了解姓氏文化、根親文化、河洛文化,協(xié)作完成地質(zhì)、古生物課題。
尋找姓氏根源、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制作礦物顏料扇,體驗化石修復(fù)師……豐富的實踐課程,讓動手能力較強的韓青羽與結(jié)對好友吳杰譹不知疲倦。
開營首日,完成上述一天的課程后,韓青羽和同伴開始搭建夜宿博物館的帳篷,“我們在博物館里與恐龍為伴入睡,仿佛置身白堊紀,真的太激動了!”
次日,韓青羽早早起床洗漱,收起帳篷,與同伴們共進早餐。吃飯時,他還與吳杰譹探討著前晚制作的顏料扇和修復(fù)的化石。二人還將成果向記者展示,“我們要永久保存這些東西,這是我們兄弟感情的見證”。
來自寶島臺灣的吳杰譹自小就對恐龍感興趣,盡管在書上看過很多與之相關(guān)的知識,河南自然博物館里的擺放的各種恐龍化石依然讓他驚嘆不已,并頻頻地發(fā)問:恐龍為什么消失?恐龍化石如何形成?
活動尾聲,每個課題組結(jié)合自制畫報,匯報各自的科研成果。呂尚融代表第三課題組匯報時介紹,他們因最快完成課題畫報,所以取名“閃電小隊”。他們將恐龍化石演變過程分為六個步驟,并畫在紙上,呂尚融指著畫報逐一進行了解釋。
談及此行,林妤橦說,此次活動讓她變得更自信,收獲自然科學和歷史等知識的同時,還收獲了一群小摯友。小臺胞布赫亦揮筆寫下“同是一個夢”,并稱將讓友誼之花在各自心中生更發(fā)芽、茁壯成長。
據(jù)悉,今年是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31周年,以“我從河南來 共探中國龍”為主題的此次交流活動,由全國臺聯(lián)、河南省臺聯(lián)主辦,河南自然博物館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