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透露,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4%。而過去5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高達7萬余億元。
賣地收入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一方面,在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嚴厲調控的大背景下,去年賣地收入仍然高速增長,令公眾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產生了擔憂;另一方面,如此巨額的賣地收入都用到了什么地方?有沒有用于社會事業(yè)和公共事業(yè)?如果有,比重占多大?
必須注意的一個事實是,從目前賣地收入形成的過程來看,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民眾利益為代價的。如果不能將這些收入有效地用于改善民生,那么,賣地就會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不利因素。
從過去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地方政府把政績、GDP的落腳點過度放在了土地創(chuàng)造的收益上,使地價和房價都脫離了國情,給民眾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土地財政還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膨脹了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念,繼而進一步引發(fā)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員依賴土地財政的惰性。所以,如何使用賣地收入,讓賣地收入多多地給力民生、成為民眾的福祉,是必須認真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據(jù)悉,即將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將要求“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毫無疑問,這是賣地收入給力民生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而與此同時,對賣地收入在支持保障房建設、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提出剛性要求,也十分重要。如果賣地收入的大部分都能用于這些方面,那么土地財政的公共屬性就會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對改善民生的促進作用就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如果說稅收需要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的話,那么,賣地收入就更應當把給力民生當作最重要的原則來遵守,因為稅收的剛性很強,對企業(yè)和民眾的傷害很少,相反,賣地收入的形成隨意性很大,只有在使用上增強剛性,對賣地收入用于民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才能避免賣地對民生和民眾產生傷害、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產生不利影響。(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