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藏。位于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西接連四川,東南界云南,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
行政區(qū)劃
西藏自治區(qū)首府為拉薩市。有1個地級市,76個縣,1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宗教、風俗
西藏自治區(qū)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qū)。1991年末人口221.8萬,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國平均數的六十分之一。全區(qū)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薩河與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薩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澤當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薩城關區(qū)附近達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別稀少,往往百里不見人煙。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稱為“無人區(qū)”。西藏是全國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區(qū),1990年藏族人口為209.6萬,占人口總數的95%以上,其余是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怒族、納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門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國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南部。門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但方言復雜,無文字。因長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珞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宗教在西藏有著久遠而深刻的影響,境內居民(除漢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傳佛教,回族信奉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影響最大。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顯密俱備,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紀以來外來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斗爭的過程中成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獨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還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從公元16紀起,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無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還是在生產和生活等的習俗上,都帶有濃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動成為大多數居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藏在自己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多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獨特風俗,主要有:
飲食。
藏族的主食和飲料主要是糌粑、肉食、奶制品、酥油茶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種主食,系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細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團吃,也可調以鹽茶、酸奶或青稞酒。
服裝。
藏裝較為肥大,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藏族穿衣,里面都要有一件襯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時夏天或勞動時只穿左袖,右袖從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但冬天一般兩袖均穿上。
禮俗。
主要有: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禮節(jié),婚喪、節(jié)慶、喬遷、拜會尊長,朝拜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磕頭——是藏民族常見的禮節(jié),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見大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饋贈——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視的事,凡有喜慶必然送禮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否則即為失禮。此外,鞠躬、敬酒、敬茶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
節(jié)日。
一年中的主要節(jié)日有:藏歷年——藏歷是藏族人民用的年歷。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jié)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酥油花燈節(jié)——開始于明永樂七年(1409)。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于當年藏歷正月十五在拉薩創(chuàng)辦傳昭法會,隆重紀念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邪魔日。這一習俗沿襲下來,人們白天到各寺朝拜,夜晚集于拉薩八廓街參加燈會,入夜后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有彩色酥油擺成的各種神話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木、鳥獸等,人們在塑花之下,狂歡起舞,徹夜不眠。雪頓節(jié)(意為酸奶盛筵)。
7月底8月初舉行。廣大農民穿著新裝,聚集在田間巡游,盡情歌舞,舉行賽馬、賽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動。并進行豐盛的郊宴。此外還有“沐浴節(jié)”(9月上旬)、“神仙下凡節(jié)”(9月22日)、“仙女節(jié)”(10月15日),“燃燈節(jié)”(10月25日)、驅鬼節(jié)(12月29日)等。
沿革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公元7世紀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統(tǒng)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13世紀中葉,西藏正式納入中國元代版圖,將西藏劃分為13個萬戶,萬戶長由朝廷直接封任。明代的近300年間,藏漢人民和睦相處。清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時期宣布實行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領土統(tǒng)一,在《臨時約法》中規(guī)定西藏為中國領土,反對和抵制“西藏獨立”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央政府決定和平解放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西藏有147個宗(相當于內地的縣)和相當于宗的谿卡,人口約100萬。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昌都地區(qū)劃為中央直轄區(qū)。1952年十世班禪額爾德尼返藏,根據1951年中央和西藏簽訂的《十七條協議》有關規(guī)定,恢復了固有的地位和職權,“班禪堪布會議廳”管轄班禪屬區(qū)的一切政教事務。這樣,連同噶夏(西藏地方政府)在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西藏共有3個行政單位,即噶夏轄區(qū),班禪堪布會議廳轄區(qū),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轄區(qū)。1956年,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成立。下轄拉薩、山南、江孜、日喀則、昌都、塔工、阿里、那曲等8個相當于專區(qū)建制的基礎級辦事處。
1959年3月,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人公開撕毀《十七條協議》,發(fā)動全面武裝叛亂。不久,叛亂被平息(見西藏平叛)1960年平叛改革后,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全區(qū)原有的83個宗和64個相當于宗的獨立谿卡,合并劃分為1個市、7個專區(qū)和72個縣。1961年9月,原班禪堪布會議廳委員會在完成它的歷史任務后宣告結束。1962年,設立康馬縣、崗巴縣,撤銷旁多縣。阿里地區(qū)的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qū)。1963年,撤銷塔工、江孜二專區(qū),全區(qū)合并為1市5專區(qū)。1964年,撤銷雪巴縣,其行政區(qū)域劃歸工布江達縣、林芝縣、嘉黎縣三縣,撤銷達木薩迦縣,其行政區(qū)域劃歸班戈縣;撤銷打隆縣,其行政區(qū)域劃歸浪卡子縣。1965年,西藏自治區(qū)成立,行政區(qū)劃又作了若干變動:黑河專區(qū)改為那曲專區(qū),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哲古縣改名為措美縣;桑昂縣改名為察隅縣。1982年,設雙湖、文部辦事處,為那曲專區(qū)所轄。1986年設置林芝專區(qū)。1987年日喀則縣改為日喀則市(縣級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
全區(qū)各類天然草場面積有0.83億公頃,占全區(qū)土地面積的67%,約占中國天然草場面積的26%,森林覆蓋面積達632萬公頃,占西藏土地面積的5%,約占全國森林面積的5.5%,森林總蓄積量為14.4億立方米,占中國總蓄積量的14%;耕地面積為22.15萬公頃,占西藏土地面積的0.18%,另有一定數量未開墾的后備資源。主要農區(qū)分布在藏南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qū),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東“三江”流域峽谷地區(qū)。其耕地約占全區(qū)耕地面積的65%,糧食產量占70%。
已探明的礦產達70多種,已探明儲量的26種礦產中,有11種的儲量分別名列中國的前5位。鉻鐵礦質量好,品位高達50%左右,已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銅礦的遠景儲量僅次于江西省。藏東玉龍大型班巖銅礦儲量高達600多萬噸,世界罕見。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屬礦中石膏居中國第二位;硼砂、菱鎂礦、重晶石居中國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國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國第五位。還有食鹽、天然堿、芒硝、硫、磷、鉀、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剛玉、水晶、瑪瑙等多種礦產。
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均非?捎^,尤以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全區(qū)平均徑流總量約3590億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蘊藏量約為2億千瓦,約占中國的30%。水能集中在西藏的東南部地區(qū),約占全區(qū)的70%,僅雅魯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蘊藏量即達8000萬千瓦,經初步考察,雅魯藏布江干流上可建水電站的河段和地點就有10多處。特別是如果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大場彎峽谷附近開鑿一條36公里的隧道,將江水由林芝縣的派區(qū)直接引到墨脫縣的里冬橋,便可獲得2190米的落差,可建起裝機容量為40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將成為中國和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西藏的地熱顯示點有600多處,地熱能蘊藏量居中國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熱總熱流量為55萬千卡/秒。西藏當雄羊八井地熱田為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也是世界大型熱田之一。
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種之多。糧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豆類作物主要有蠶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在藏東南亞熱帶地區(qū),還產水稻、玉米、蕎麥、雞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水果有蘋果、桃、梨、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西藏的蘋果現已實現自給有余。經濟作物有核桃、茶葉。
主要林木有云杉、冷杉、華山松、落葉松、白樺、青等幾百種,其中喜馬拉雅冷杉、巨柏為西藏獨有。西藏有藥用植物1000多種,占全國藥用植物的65%~70%,比較著名的中藥材有蟲草、貝母、三七、大黃、天麻、黨參、秦艽、丹參、靈芝、雪蓮、麻黃、紅花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驢、黃羊、羚羊、盤羊、巖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貍、狼、猞猁、水獺、雪豬、熊貓、雪雞、馬雞、黃鴨、灰鴨、天鵝、沙鷗等。其中被列為世界珍品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金錢豹、雪豹、小熊貓、藏羚羊、藏野驢、藏雪雞、藏馬雞、黑頸鶴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動物。
經濟、文教
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穩(wěn)定增長。1958年工農業(yè)總產值僅2.02億元。1991年工農業(yè)總產值25.4277億元,比1958年增長了11.6倍。1991年社會總產值45.727億元,國民收入為25.9443億元,國民生產總值30.53億元。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構成為第一產業(yè)占50.77%,第二產業(yè)占13.66%,第三產業(yè)占35.57%。
西藏經濟的主要實物指標為:1991年糧食產量為64.42萬噸,牛、羊肉8.64萬噸,羊毛9064噸;牲畜年末存欄2317萬頭(只),其中大牲畜575萬頭。1991年產鉻鐵礦石9.55萬噸,發(fā)電量34.491萬千瓦小時。原木21萬立方米。獨特的民族手工業(yè)產品有了長足進展,社會資金、財政收入、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均有較大增長。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西藏現有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2.69萬人,現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分別是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西藏民族學院和西藏藏醫(yī)學院。有中等專業(yè)學校15所。為了加速西藏人才培養(yǎng),1985年起,在內地19個省市辦西藏班,現有在校學生9000余人,并發(fā)展了電教事業(yè)。全區(qū)共有藝術團體25個,文化館24個,圖書館18個,檔案館1個,全區(qū)廣播電視臺2座,廣播發(fā)射臺和轉播臺26座,電視發(fā)射臺和轉播臺(含差轉臺)119座。
名勝古跡
西藏不僅有世界屋脊奇異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別具一格的社會人文景觀,僅寺廟在歷史上最盛時就有2700多座,還有不少宮殿、園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雅礱河風景名勝區(qū)。
距拉薩150公里,位于號稱“西藏糧倉”的山南地區(qū)南部,是藏民族公認的發(fā)祥地。區(qū)內主要名勝:雍布拉康,藏語意為“母子宮”,在山南地區(qū)乃東縣東南,雅礱河東岸的山頂上。相傳建于公元前1世紀,殿堂內保存有歷代文物、典籍,是西藏最早的宮殿建筑遺址。桑耶寺,建于公元779年,藏語意為“無邊寺”,“存想寺”。位于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外形宏偉莊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藏王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南地區(qū)瓊結縣城對面的穆日山上,背山面水,為吐蕃時期藏王們的墓葬群。據史料記載有21座墓,現能見到墓有9座,方圓達3公里,尚未發(fā)掘,多數墓高達數十米,酷似山丘。
拉薩名勝區(qū)。
區(qū)內主要名勝:布達拉宮,中國著名的古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漢藏建筑藝術合璧之作。大昭寺內壁畫、浮雕、塑像等都與唐代內地的風格相似,寺內保存有唐代以來的大量歷史文物。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園林”,在拉薩市西郊,始建于16世紀,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占地36公頃,分為宮內和宮前區(qū)、森林區(qū)三個主要部分,園內有宮殿佛堂,亭臺水榭,湖池小徑,曲折通幽,是拉薩著名的園林風景區(qū)。哲蚌寺,位于拉薩西北5公里的山坡上,建于1416年。歷史上僧人定額為7700人,主要建筑為大經堂,可容8000僧人。歷代達賴都以此寺為母寺。寺內收藏的歷史文物、佛教經典及工藝美術品十分豐富。色拉寺,坐落于拉薩北部山上,建于1419年,僧人多時達5500人,規(guī)模宏大,環(huán)境優(yōu)美,寺內佛像上萬尊。還有許多來自內地的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貴文物。甘丹寺,建于1409年,位于拉薩以東約20公里的達孜縣境內,寺廟建于汪固爾山頂的山坳處,其主要殿堂可容納3000多僧人在殿中誦經。寺內有黃教始祖宗喀巴靈塔殿,靈塔用白銀建造,外包純金,十分華美,寺中還擁有乾隆盔甲和“唐繡”等珍貴歷史文物。此外還有小昭寺、楚布寺、龍王潭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西藏革命展覽館等名勝景點。
日喀則名勝風景區(qū)
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藏語意為吉祥須彌之意。該寺位于日喀則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區(qū)班禪四世以后歷世班禪的駐錫祖廟。大佛殿內供奉的一尊鍍金強巴銅佛(即彌勒佛)高達26.7米。全寺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保存著大量傳世的珍貴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畫。薩迦寺,位于日喀則地區(qū)薩迦縣城內,全寺藏書有4萬卷,可稱是第二敦煌。薩迦法王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夏魯寺,位于日喀則東南約10公里處,建于1087年,為藏漢混合的建筑結構,藏式殿堂,漢式殿頂,壁畫豐富,精美,具有獨特的風格。白居寺,位于日喀則江孜縣城內,建于1414年,有聞名西藏的泥塑羅漢堂,寺內白科塔(意為吉祥輪)共9層,塔座底層廣2200平方米,共有108個門,每層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繪滿了壁畫,據說加起來佛像有10萬尊之多,故又號稱十萬尊佛塔。宗山炮臺,為1904年西藏軍民抗擊英國侵略軍遺址。宗山地勢高峻,為抵御英軍,在半山前崖曾構筑炮臺和其他防御設施,遺址至今尚存。羊卓雍錯,湖面海拔4441米,面積638平方公里,水深30~60米,蓄水量150多億立方米,湖中盛產高原裸鯉,魚類蘊藏量達2~3億公斤。湖濱周圍水草豐美,數萬只天鵝、黃鴨、水鷹、沙鷗等長期集聚湖中。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位于阿里地區(qū)普蘭縣境內,為著名的千年佛教勝地,至今中外香客不斷。古格王國遺址,系公元10世紀前后的一處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