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是指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體,光線通過它會發(fā)生分光或色散。但在2013年6月6日,這個詞語被賦予了令人震驚的新含義:美國國安局和FBI通過進入各大網絡運營商的服務器,監(jiān)控普通民眾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這一項目被稱為“棱鏡”。在“棱鏡”的倒映下,深藏在陰影之后的“黑客帝國”逐漸暴露在陽光中。
消息引起軒然大波。奧巴馬政府被斥濫用職權、侵犯民眾隱私;他本人也被認為“不能信任”,國安局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數(shù)日后,爆料者、前美國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現(xiàn)身香港,并揭露更多細節(jié);6月23日上午,美國“監(jiān)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已離開香港,乘坐一架俄航客機前往莫斯科。厄瓜多爾外交部長帕提諾證實,斯諾登已向該國提交避難申請。
針對此事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今日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上電腦黑客廣泛存在于各個國家。目前黑客事件已經不僅是存在于民眾中的網絡行為。“棱鏡事件”讓我們看到美國政府介入了電腦黑客行動。
今年初美國的智庫發(fā)布大量報告以及媒體信息指稱中國在進行有組織的黑客行為。曲星認為,僅僅是媒體和智庫,并不能了解全貌。后來,美國政府出來指責中國從事黑客活動。首先,美國政府其實沒有證據(jù),只是依據(jù)媒體捕風捉影的信息指責中國,這并不妥。再有,美國政府指責他人的同時,自己確恰恰在做這樣的事情。斯諾登讓全世界公眾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美國。
著名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李莉教授今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也指出,美國政府所稱的“監(jiān)控是為了保障公民安全,因此是合理的”這一說法,這是美國政府轉移人們視線的策略,其目的是希望最有力地平復這個事件本身的負面效應。
李莉教授認為,針對“棱鏡門”事件,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在這件事情上,美國政府的做法和對其他國家的要求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美國指責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就是在使用策略規(guī)避和降低“棱鏡門”事件的負面影響。所以,美國政府現(xiàn)在大力抓捕斯諾登,希望控制事件繼續(xù)發(fā)酵。
第二,美國政府不能僅僅以安全為理由,拒絕披露事件進一步的信息。9·11事件之后,美國大量的監(jiān)控信息顯示,美國有效阻止了幾十件可能對其形成恐怖組織的攻擊,然而這些都缺少具體證據(jù)。昨天斯諾登已經離開香港,下一步他到哪個國家,在這個國家是否曝出進一步的新聞,都考驗著美國的應對能力,因此,“棱鏡門”事件遠未結束。(周琳 鄧志慧)
事件回顧
現(xiàn)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信息技術安全有關的職務,后供職于美國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咨詢公司。
6月5日 斯諾登向英國《衛(wèi)報》披露消息,從2013年4月25日至5月19日,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須每日向美國國家安全局上交數(shù)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
6月6日 斯諾登又向美國《華盛頓郵報》曝光政府機密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lián)邦調查局直接接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9家網絡巨頭的中心服務器,可以實時跟蹤用戶電郵、聊天記錄、視頻、音頻、文件、照片等上網信息。
6月7日 在加州圣何塞視察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做出回應,公開承認該計劃。他強調說,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而且經過國會授權,并置于美國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庭的監(jiān)管之下。
6月9日 斯諾登英國《衛(wèi)報》的專訪中說,自己此舉,因為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以及互聯(lián)網自由。斯諾登向媒體解密“棱鏡計劃”后,輾轉香港、俄羅斯,進而前往厄瓜多爾尋求政治庇護。
6月13日 《衛(wèi)報》和《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FBI)局長羅伯特·米勒13日表示,F(xiàn)BI已經開始對斯諾登展開刑事調查,這是美國官方首次證實已對斯諾登采取行動。
6月17日 美國前副總統(tǒng)切尼強烈譴責斯諾登,稱其可能是中國的間諜。
6月19日 維基解密發(fā)言人克里斯丁·拉芬森在冰島報紙的一個專欄中說,一名中間人接觸他,請他告訴冰島政府斯諾登尋求庇護。冰島政府隨后證實了這一消息,但并未透露是否會同意斯諾登避難。
6月21日 美國正式以間諜罪等罪名起訴斯諾登,要求香港提供配合抓捕。港府稱將依法辦事。
6月23日 斯諾登離開香港,抵達莫斯科。斯諾登飛往莫斯科發(fā)生在美國發(fā)出引渡斯諾登聲明的前一天。
6月23日 美國國務院官員向媒體表示,美國已經吊銷了斯諾登的護照。奧巴馬聽取關于該事件的最新匯報。美國已經通知厄瓜多爾、古巴和委內瑞拉三國不要接納斯諾登,如果斯諾登已經入境,應盡快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