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積極運作起來。香港《大公報》今日發(fā)表評論指出,當中緣由到底是民進黨“迷途知返”,抑或另有內情,值得深究。但民進黨僵化保守的兩岸路線已完全不合時宜、不合民意,無論該黨的保守派如何回避、如何壓制,終究無法掩蓋要求改革的聲音。
評論摘編如下:
沉寂了半年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委會”)最近猶如吃了興奮劑,突然積極運作起來,不僅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落實了委員名單和組織架構,還宣布從下月開始,召開9場“對中政策”閉門會議,討論“臺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愿景”、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對“中國民主化”的策略等內容。會議由黨主席蘇貞昌主持,邀請“中委會”委員、諮詢委員、縣市長、“立委”、“中執(zhí)委”、公民團體與臺商等參加,每場次約80至90人。這是民進黨“中委會”自去年11月成立以來,首次規(guī)劃如此大規(guī)模的關于兩岸議題的研討會。到底是民進黨“迷途知返”,抑或另有內情,值得深究。
管理學界有一種現象稱之為“鲇魚效應”,意即沙丁魚不愛動,被捕上來不久就會死。于是漁民將一條鲇魚放進了裝沙丁魚的魚艙,沙丁魚要想躲過被吃的惡運,就必須在魚槽內拼命不停地游動,以保性命,而漁民上岸后仍可獲得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賣得好價錢。民進黨“中委會”好比是沒有斗志的“沙丁魚”,而近日高調表示要舉辦“中國政策辯論會”的民進黨青壯派“立委”,則恰似對“沙丁魚”構成嚴重威脅的“鲇魚”。
其實,早在2008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民進黨落敗后,該黨內就響起要檢討兩岸路線的聲音,但時任黨主席的蔡英文以避免黨內分裂為由而不敢有所作為;去年民進黨又于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敗北,黨內以謝長廷為首的開明派再次要求黨高層反省“臺獨”黨綱,但黨主席蘇貞昌害怕得罪“獨派”,遲遲不愿正視黨內要求改革的聲浪。眨眼間已到2013年年中了,雖然離2016年初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還有兩年半,但2014年島內將舉行“七合一”地方選舉,2015年藍綠陣營亦將忙于進行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初選,可見,民進黨若要調整兩岸路線,只剩下今年下半年了。黨內青壯派“立委”終于按捺不住,率先發(fā)出“第一炮”,不但表達對黨內兩岸路線未來走向的關切,也是對蘇貞昌不思改革、守株待兔的消極態(tài)度的不滿。以蘇貞昌為首的黨中央當然不會把兩岸議題的主導權拱手相讓,因此在青壯派“立委”放出風聲后,立即宣布“未來大計”,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fā)展,一個政黨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就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反思。當“求和平、拼經濟、謀發(fā)展”已成為島內主流民意,當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民進黨僵化保守的兩岸路線已完全不合時宜、不合民意,無論該黨的保守派如何回避、如何壓制,終究無法掩蓋要求改革的聲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