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內湖幼稚園一名女老師慘遭男友吳敏誠槍擊死亡,島內震驚,輿論大嘩,蓋因吳嫌曾殺害前后任二位女友,形同公開行刑,手段酷烈,令人發(fā)指。
臺灣《新生報》5日發(fā)表社論表示,過去兇手殺人,多偷偷摸摸的襲擊,現(xiàn)在竟然明目張瞻的蠻干,簡直視法規(guī)如無物。不久前臺南市洪姓被害人剛遭四煞在鬧區(qū)槍決,沒幾天,臺北市亦翻版上演,這些無法無天的兇手,倘若任其逍遙法外,不知對社會將產生多大險峻威脅。
臺當局“行政院”調查的十大民怨排行榜業(yè)已出爐,民眾嗆聲何止十怨,難道暴力行為不能列入前十名嗎?要徹底解決民怨,當局要廣開言路,經常接近民眾,多聽民眾心聲,社會亂成這個樣子,不是單方面出了狀況,而是錯綜復雜的相互牽連的因果關系,媒體在這方面也該負很大責任。
臺灣有一家日報零銷量頗佳,社會對其評價不一,最近有意用“動新聞”來吸引讀者群,遭到各界強烈撻伐,臺北市政府下令該報不得進入校園,并從市立圖書館下架,雙方一度鬧成僵局,社會一面倒支持市政府,婦女新知基金會亦發(fā)出抵制的聲音,秘書長曾昭媛直指“動新聞常對受害者造成兩度傷害,也無助于社會公義與公共利益”,該報在大眾強大壓力下發(fā)表聲明,展現(xiàn)反省的誠意,風波始暫告平息。
社會感染迅速,昨天南部當街“槍決”,今天北部當眾“行刑”,安知后天不在中部如法泡制,這種極不人道的兇狠暴力,豈可任文明社會里一再的發(fā)生。為杜絕這類不良風氣的擴散,社論表示,主張應先從三方面著手防范:
首先,媒體新聞報導要少:不宜用太顯著版面來報導兇手行兇的圖文,這樣容易給心理變態(tài)的施暴者一種暗示作用,加強其犯罪行為的傾向。本來新聞污染對社會危害就已經夠大,如果再刻意加以渲染,無疑在間接慫恿犯罪企圖者激化變本加厲的動機,尤其膻色腥新聞對青少年更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其次,民眾反彈聲浪要大:這次該報會公然道歉,完全由于民眾反彈聲浪夠大,只好向正義的一方屈服。當然,反彈必須有充分理由,不是毫無設限的抗爭。社會越健康,民眾權利越大,大家要有是非黑白觀念,針對有害幼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讀物,所有家長都應該站出來加入取締的行列。
再者,法律制裁刑度要嚴:社會壞人不少,但好人畢竟占絕大多數。惡性重大的罪犯,理應從社會中隔離,法律原本在保障好人,絕不是縱容壞蛋,吳嫌殺一個女友還不夠,還要追殺第二個女友,這樣傷天害理的“恐怖情人”,留他何用?高雄市民田如民一向屢違保護令,日前竟用鐵煉把老祖母活活打死,法界不能養(yǎng)虎貽禍,宜作適當處分。
社論指出,制裁暴力血腥,應由多管道兼行并施,任何人都不容袖手旁觀,要集結大眾力量來凈化社會,以確保安份守己者性命財產的安全。